手机 App 已上线
点我下载

15位中国孩子的异国春节:我们没时间想家

Thu Feb 18 2016 13:49:02 GMT-0800 (Pacific Standard Time)

cover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虽然王维感叹的是重阳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孤寂,但有多少学子和当年的王维一样,在除夕这个本该一家人团圆的日子,独在异乡,一个人度过这个红红火火的中国传统节日。

  我们或许会有诸多想象,这些孩子在异国他乡是如何度过别样的春节呢?在那个陌生的国度里,是不是也有一丝丝的年味呢?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他们是不是也会有那么一点点想家呢?

  今年除夕,外滩君联系了15位异国学子,他们各显神通,有的写下满怀感触的文字,有的则精心录制了拜年视频。就让我们感受下这些在异国他乡的孩子们眼里的年味吧!

  陈贝婷

  Coroma Del Mar High School,10年级

  春节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那顿年夜饭,因为吃团圆饭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及其重要,我也不例外。我印象中每年的春节桌子上总有几道固定菜品:糖藕、夫妻肺片、腌笃鲜、春卷、豆沙炒血糯米。在屋内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伴着漫天的鞭炮声以及春节联欢晚会的倒计时,在寒冷的冬日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每年的春节都是在上海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过的,去年的有些不同,因为去年是我来美国的第一年。由于春节学校里并不放假,所以不可能回上海过年了。于是爸爸妈妈特地从上海飞到了洛杉矶来陪我过年,外婆外公也来探亲了呢!

  过个团圆年是所有人心中的梦想,但是对于留学[微博]生来说是一种奢侈。因为让好学生们在学年里回中国过春节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我们叫上了在洛杉矶读大学的哥哥姐姐们,全是USC学霸呢!前两天翻开朋友圈,我终于找到了餐桌上的那些菜。糟毛豆、青菜冬笋炒年糕、白斩鸡、腌笃鲜、蒸鱼、烤麸....。。(看着照片,我的口水又要留下来了)

  寒冷的夜晚,因为好朋友们的齐聚一堂而显得格外温暖,笑容与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当然,还有我最爱的血糯米!炒血糯在我心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位置,因为我太喜欢吃带糯米的东西,蒸好的糯米饭加上豆沙和大量的白砂糖,香气扑面而来。外婆一将饭后甜点端上桌,大朋友小朋友都顾不上洗掉碗里的酱油和汤渍,争先恐后地盛糯米饭,因为动作一慢那可就是一抢而空了!原来,没有春晚,没有鞭炮的除夕夜,也是那么的美丽!

  方仁野(笔名)

  Saint James School,11年级

  这是2015年的圣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在教堂参加仪式后,我们鱼贯进入食堂。尽管已被学长学姐千叮咛万嘱咐过,务必要事先囤积粮食,我还是倒抽了一口冷气:桌上摆着面包、奶酪、水果,没有肉,没有热菜。

  无奈,谁让这是圣灰星期三呢?作为基督教传统里重要的一天,圣灰星期三标志大斋期(Lent)的开端,教徒需要免沾荤腥。身为教会学校的学生,我也入乡随俗了。节食一餐本身并没什么,只是时针拨过十三小时,现在恰巧是中国的除夕夜。

  我郁郁寡欢地吃过饭,便回宿舍窝着。楼道贴了告示,圣灰星期三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公放音乐。为什么抢走我热闹过年的权利?我任性地生着气,随手划拉手机。父母发了祝我新年快乐的微信,我越看却越不快乐,打字:“气死了,今天学校根本没吃的”。转念一想,还是删去,回了一句新年快乐。打开朋友圈,都是年夜饭照片。我食欲大涨,心情却愈发低落,把手机扔到一边,躺在床上发呆。

  就这样直到晚饭。饭后,教导主任突然宣布,请所有中国学生去活动中心集合。我心里突然升起一种很好的预感,赶忙和同学一起去。只见活动中心里放了许多纸袋,装有大瓶可乐和饺子。教导主任解释,学校知道今天是中国新年,于是从附近中餐馆订了这些来。大家齐声欢呼,把吃的喝的都拿出来,铺满几桌。可乐满到杯子边沿,溢出气泡,饺子冒着腾腾的白色热气。中国同学们一起干杯,祝声“新年快乐”,就开始趁着晚自习前几分钟,风卷残云般围攻饺子。就连平常急于和大陆划清界限的台湾同学,也纷纷讲着中文,要饺子吃。我们迅速消灭掉所有食物,打扫过残局,就连忙赶去上晚自习。回宿舍的路上,我吞吐着寒气,心满意足,白天的阴霾一扫而光。无端感到自己证明了一个真理:每逢佳节,胃都比大脑更想家。

  作者来自北京,初中毕业后赴美学习。在知乎网运营专栏“美国高中生存指南”,播报在美国上高中的各类体验心得。

  Skyler Rainey

  英国St. Francis Xavier Sixth Form College,12年级

  今年过年的时间很特别,尤其是对我这样一个在英国留学的高中生来说。一周的half term小假期同中国春节简直可以说是完美重合。所以,在英国呆了这么多年之后,我总算是可以回国过年了。

  我同父母一起生活在伦敦,思乡情愫或许不像其他的留学生那么强烈,但毕竟少了姥姥和其他家人,还是在异乡,家里的过年气氛还是少了些。往年,我们会一家人吃顿饭,打开电脑,看一会儿春晚,父母会给上一个红包,第二天可能还得继续上学,然后这个年就这么过了。每到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想回家,可以像小时候那样,几代人围着电视聊天吃饭互相打趣。

  提到过年的时候,除了红包,我第二个想到的就是“吃糖瓜”,可以说是一种传统,寓意是一整年嘴巴都会特别甜。然而直到写下这段文字的前一秒,我还认为所有人都有这个传统。我想起糖瓜并不是因为它特别好吃,而是因为它并不怎么美味,但不知怎的,想起马上就要回国了,有些思念这甜的快要嚼不动的特殊味道。

  或许真的是在异国久了,好像以前所有不在乎的东西都变得在乎了,人也成熟的越来越快了,对家人的爱也越发浓了。总觉得到了过年,说再多的话都抵不过真正的团圆。

  姥姥,我回来了。

  李源皓

  William Ellis School Sixth Form,12年级

  马上就是公历2016年,这已经是我离开家乡扬州,在英国伦敦度过的第二个春节了。虽说有爸妈陪伴,但是心中仍有那一丝火光般微小却温暖的、对家乡过年热闹气氛的思念。

  从我记事起,每年年夜饭都是陪着外公外婆,但自2010年外公仙逝之后,我的陪伴对于外婆来说也有了更深的意义。外公还在世的时候,虽然我已记不清太多内容,但那外公包的饺子的独特香味却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从小就会下军棋,自然是外公教的,而我们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都会对上一盘,年年我赢,这时外公就会大笑,“你小子今年又要走运咯!”我也会信以为真,心里充满欣喜。后来想想,外公也真是用心良苦,一辈子诚恳做人的他却在准备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离开我们,可能他真的把最好的运气都给了我,外公的抚养之恩我毕生难以回报。在12年的春节,我与外婆在家吃完了年夜饭后就上了街,平日里繁华热闹的市中心却不见一个人影,虽然一排排的街灯依旧明亮,但一种难以言喻的庞大孤独感笼罩了我和外婆两个人。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有很多焰火突然在文化宫广场的上空绽开,五颜六色的烟花像彩织的网布满漆黑的夜空,我看见外婆的脸上有了笑意。到如今,这个大年夜在我的记忆力很清晰,它虽然很安静,但也很温暖。

  马上就过年了,我们身边还很多人因为工作,留学或者别的原因无法回到父母和亲人的身边,但是只要世间有真情,距离再远也无法挡住爱的温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小黔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大二

  若是你要问,除夕夜我真的不想家

  今年春节是我在美国的第三个春节。出国前,似乎是真的过厌了春节,有那么几年是在家吃完年夜饭,然后就上楼看书,累了就睡觉。兴致好的时候会泡一壶茶,于是就可以看到第二天天空泛白的时候。家住江边,按理来说每年除夕12点放鞭炮烟花的时候,隔岸观火也总是个壮观的景象,然而于我而言也不过是翻书间抬头瞄两眼。我初中和出国前高中的时光是鲜有时间花在电脑上的。除了大把的寒假作业,剩下的时间几乎贡献给了睡觉和看书。那么几年里,所有和春晚有关的梗我都是从各种社交媒体上知道的。

  母亲对我这般漫不关心是抵制的,而我也没有反抗。只是不说话,那个时候参不透家和团圆的意义在出国的第一年通通知晓。第一年总是艰难的,无论是从能力上还是情感上。和大部分高中出国的留学生不同,我美高第一年就过的像个大学生。没有住家,没有中国朋友,城里甚至找不到一家靠谱的中餐馆。现在想来那个时候自己是从容的,一声不吭的吞下所有很多人永远都不会习以为常的事。

  出了国,免不了总是被问想不想家,奇怪的是当我一瞬间在第一个异地过的除夕参透所有关于家和团圆的意义的时候,想家这两个字大概再也没有出现过。与我而言,我知道家是一个坚固的碉堡,而我永远拥有进入碉堡的密码,但并不代表我会经常的进入碉堡。出门在外,往家里倒苦水怕是大部分孩子都不会做。十几岁的年纪,青涩的倔强,总想着能自己解决问题。一半的人最后投了降,另一半人就是我这样的,真的学会了怎么解决问题。

  出国第一年最无助的时候我也从未往家里提过一句。12月底,没有暖气的房子,室外温度早已零下了不知道多少天。咳嗽,感冒,痛经,成堆的考试,从来没有真的做完过的作业,以及SAT考试。即使是这样,我依然还得自己做饭,早上5点起来,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赶校车。最放松的时候是学校中午十二点的午饭时间,因为我不需要动脑子和体力去解决午饭。吃什么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时间吃。

  那个时候我笑着对问我想不想家的人说,“我没有时间想家。”可是没有人是欢迎我这种冷峻的答案的,虽然听起来绝情,但回过头来细细想,却是无奈。倘若我真的能花前月下,趴在窗户前开着暖气,看鹅毛大雪是怎么银装素裹了整个世界,那大概我会很感性,会很想家,会想起来各种各样家里有而美国没有的东西。

  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在我17岁的时候,任由我选择一个人执拗的赤裸裸的面对本不该属于我那个年龄的问题。我一直倔强,从4岁的时候家里不让学钢琴以罢课来示威开始。但我一直很坚信自己能做什么,于是我弹了十六年的钢琴。他们太相信我,才会让我这般的折腾。

  你要是真的问我留学生的除夕夜是什么样的,我几乎是回答不出来的。已经记不太清楚春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或许到日子吃一顿好的,腾点时间出来听听冯巩还是谁又说了什么新奇的段子。与其问想不想家,不如问我们够不够坚强不去想家。永远都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而后,一切的一切变成了习惯成了自然,最后,我就成了别人口中没有情感的人。

  我们这代人背负的责任和期望太多,我们太害怕巨大的失败后所有人失望的表情,因此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看起来显眼的地方。失去了温情的能力。并不是无情,也并非不懂得感激,只是家是我们身上最柔软的地方,一旦触碰,所有的坚强就只是看起来无坚不摧盔甲,实则只是个虚壳。

  高文斌

  耶鲁大学宗教研究系,大一

  去年大年三十晚上,我在宿舍楼的地下室里喝着姜汁汽水,读着唐德刚的《胡适杂忆》。读过的旧书,除夕之夜别有滋味。仰止前贤,感到又一年光阴虚度。

  耶鲁真得没有几个人在乎春节,所以当我听说许多院校都在这一天特别挂出中文标语时,还是感到一丝丝惊讶和惆怅。但是负笈他乡的魅力也就在于此,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定义自己的文化身份,这样的体验是留学生的特权。

  在耶鲁这种竞争超级惨烈的地方,我没有时间想家。所以“年”就这么波澜不惊地滑过了。倒是有一个长得特别漂亮的外国女生用中文和我打了个招呼。她中文很好,我们现在仍有很多交流。当然也可以说我暗恋她。还有一对洋恋人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去吃冰激凌,没有去。一对中国博士夫妇邀请我去做客,离奇地没有看到邮件,所以也没有去。 

  耶鲁的中国学生会确实组织了一个朴素的联欢会,有一个学姐鼓励我当主持人,没敢上。饭真不错,吃了两盒:夫妻肺片、炒面、水饺,在校园中是难得的美食。 

  今年我也是学生会的成员了。仍然会有联欢,会唱卡拉OK。作为组织者,我并没有感到特别神圣。大家都在尽力经营一个稀薄的家的氛围,人生聚散本无依,今天相濡以沫,明天相忘于江湖。且行且珍惜。 所以这就是耶鲁的春节了。

  如果说春节对我还意味着什么真正的念想,倒是大洋彼岸挂念着我的父母亲朋。我这么不负责任地甩手走人,到万里之外追求飘渺的学术梦,实在是百死莫赎。“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祝所有人安好吧。

  陈鑫

  Sewanee: The University of the South,大二

  在来美国之前,我对留学生过年的印象就是凄惨。一提到留学生新年,我就自行脑补学霸端着泡面一边复习一边和家人通宵视频的画面,或是妹子们夜里偷偷躲被子里哭鼻子的凄惨景象。但现实生活却让我清楚地意识到,那些凄惨的段子都是假象。妹子们早在踏入美帝的第二周转型成了独立新青年,学霸们说给自己放假一直都符合他们劳逸结合才能创造高效的理论。在美帝生活了一年多后,我终于得出结论,留学生们的新年十分滋润!

  新年的到来往往会给忙碌的学习生活增添压力,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折腾的热情和对春节的向往。sewanee的亚裔们在上学期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各个学生组织,各个兄弟姐妹会,乃至于教授们都加入了春节狂欢。由于我现在就读的sewanee是一个以白人为主的学院,亚裔数量十分有限,所以春节活动多数由亚裔们带领着白人同学策划。sewanee的春节传统项目是一个除夕晚会,在白人朋友们的参合下除夕晚会总会变成自嗨派对,十分热闹。去年的晚会中,我发挥了自身的艺术特长,带着朋友们排练了传统名族舞蹈,还组织了学校里的帅哥美女们穿上亚洲服饰走了服装秀。除夕晚宴的重头戏除了表演,就是大餐啦!sewanee身处山顶,山上没什么好馆子,学生组织会在山下的馆子里订好餐,按时送上sewanee。当然,餐馆外卖并不是大餐的全部组成,教授和同学们也会端着大盆小盆的自制食物来参加晚会。虽然没有红烧肉,没有松鼠鳜鱼也没有八宝饭,但是住在镇上的新加坡阿姨会带来自己炸的春卷,教授们会带上亲手烤的蛋糕,学姐们也会拿来亲手包的饺子。我虽身处异乡,却感受到了满满乡味。

  转眼间,这已是我来美国的第二年。在熬过了学业繁重的上半学期后,终于迎来了心心念念的春节。过去的一年中,我体会过悲伤,受到过磨砺,但经历过更多的是喜乐和成长。祝海外的学子们能在新的一年中平平安安,学业有成。

  沈哲琪

  美国波士顿,11年级,交流生

  如同诗句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中所言,中国的传统春节应是极热闹和喜庆的。全家人欢聚一堂看春晚,零点下楼点爆竹迎灶神和财神爷,享受地道的年夜饭……毋庸置疑,这些活动在美国都体验不到。许多人就会想:在家庭团聚的日子,与其在国外独自黯然神伤,还不如最开始就不出国交流。可是对于我来说恰恰相反,我的住家让我经历了一次新奇又感动的“美国版”新年,让我更不后悔当初做出的决定。

  我与很多其他的交流生一样,虽然交流前就已经做好了要离开家整整十个月的心理准备,但春节将至,思乡之情难免会有些泛滥。像是看出了我的心事,美妈从春节前一个星期就在瞒着我筹备即将到来的新年party。然后惊喜就从除夕夜那天接踵而至……

  当天下午,美姐和美妈很早就开始在厨房忙活,漫天的面粉都飘到了我的卧室。其实我早就有预感晚餐的餐桌上会放着一碗汤圆,可是我没想到它们竟会个个珠圆玉润,外貌完全不亚于思念牌的汤圆。真正令我捧腹大笑的是在我咬开汤圆后,发现它的馅竟是花生酱芝麻风味的。这种改编版的汤圆虽说口感奇特,却有着别样的风情。晚餐过后,美妈又递给我一个粉红色的信封,里面装着一张二十美金和一张贺卡。她说:“虽然平时我抠门了些,但是我知道给红包是不能吝啬的。” 

  大年初一那天刚踏进学校,我就被图书馆正门前挂着的五星红旗弄的笑了,门的两旁还挂着一副对联:万家腾笑语,四海庆阳春,横批:三羊开泰。从那歪歪扭扭的字迹不难看出这又是出自美妈之手。一抬头,还发现顶上挂着一只奇形怪状的装饰品,仔细端详片刻,我才认出这是一条纸杯和彩带制成的龙。作为一名文化交流的使者,我花了一节历史课的时间给美国高中的同学们普及了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还把自己珍藏的大白兔奶糖带去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新春的喜悦的甜蜜。当看着他们因牙齿被大白兔奶糖粘到一起而大呼小叫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有一种点滴的幸福和温暖正在慢慢填满我心中空虚的那个角落。

  再后来,美妈以前接待的中国学姐趁着假期来拜访她,我又多了两个能倾诉心声的对象。我们三个女生下厨做了韭菜猪肉饺子、可乐鸡翅和宫保鸡丁来款待这段时间照顾我的朋友和家人,邀请他们来品尝一桌正宗的中国年夜饭。

  即使美妈对中国只有一知半解,也闹出了很多笑话,但是她的初衷和用心都触动了我内心那根名为“亲情”的弦,也正是那一次让我对她们彻底敞开了心扉。对于离开家独自一人前往异国他乡这件事, 许多人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打退堂鼓,那他们就只会永远地待在自己给自己画的界限内做一只井底之蛙,而忽视了文化差异之间产生的美好。不曾尝试,你又怎会知道这段经历的精彩呢?

  成嘉立

  美国佛蒙特州,12年级,交换生

  去年接近年关的时候,正值百年不遇的冬天,感觉气温比今年要冷上很多基本上只能躲在家里,不怎么能出门。而学校又即将开始为期一周的寒假,恰好春节就在假期中的一天,而先前几周就习惯使之然的把过年当成了一件大事,感觉要搞一些活动,这样既能满足自己过年的想法,又可以让接待家庭体验一下过年的气氛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当时学校还有其他几个中国的同学,而且校长也是一位中国交换生的接待家庭,所以活动受到了学校的支持。大家互相交流了一下想法,既然是过年,最后大家决定既然可以使用学校的食堂,就可以在学校里包饺子,然后每一位同学在带一些别的,或许可以凑成一顿年夜饭。

  不得不说那一顿年夜饭是人生中最有意思的年夜饭了,虽然身在国外,没有亲戚朋友在身边还是有遗憾的,不过同学们以及接待家庭产生的欢乐气氛弥补了这一情感上的空缺。当时很多来参加活动的接待家庭和美国同学感觉不能在边上只看着,自告奋勇的要擀皮,但是继承了美国人民一贯的传统,好多饺子皮都非常大,弄得在包饺子的几个同学苦不言堪,有同学都笑称用这些饺子皮都快赶上披萨了。有两个北方的同学嘲讽南方同学包的根本不是饺子,却遭到南方几个同学的一致反击,认为他们包的才不是饺子,弄得想学习怎么包饺子的美国人非常困惑,不知道哪一边才是正确的。也有好几个非常厉害的美国同学,从一开始只能报出一些四不像,到最后都能包出跟中国同学相差无几的饺子……整个活动其乐融融,每个人都非常开心,即使有些没有参加包饺子活动的美国同学最后吃到饺子的时候也赞不绝口。

  或许这就是YFU存在的意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平时最普通的生活学习彼此,认知彼此,放下偏见,创造和谐。通过这些点点滴滴人们看见了那些即使曾经听闻中的“坏人”也是一样在努力追求理想与美好的人。如果一直能够保持这样的活动,维持这种互相的理解和感动,或许有一天世界可以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和平。

  高心远

  美国密歇根州,交换生

  作为一个在美国的中国交流生,我觉得最特别的时光就是当春节来临的时候了。

  在来交流之前,每年的春节对我来说似乎都很平常。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身边繁琐的事情慢慢增多,许多人像我一样,似乎对春节慢慢的麻木了。也许我们会失去对春晚的新鲜感,对那些年年都吃的“年货”习以为常。然而当孤身一人身处异地他乡的时候,一切似乎都变得那样的珍贵。

  大年夜那天在我所居住的位于密歇根州的小村庄马斯基根来说,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了。作为学校里唯一的一个中国人,我知道什么特别的事情都不会发生。因为当地学生甚至都不知道中国新年就是今天。即便是早就知道,晚上回家之后仍是特别的沮丧。此时我的脑海中不断的涌现出前几年过年的情景:表弟一家和我们一家团聚吃外公外婆烧的年夜饭,之后再去空旷的地方放烟火,伴随着炮仗声迎接新年。这些平常的过年情景如今却是如此的可遇不可求。然而当我沮丧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学校附近的一家中国小餐厅House of China。当我向美妈提出去那里吃晚餐的建议时,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店主是一对来自广东夫妇。得知我是中国人后十分热情的招待了我们。看着一道又一道熟悉的中餐端上桌来,我不禁兴奋的大叫起来。由于我的美妈是YFU美国的负责人,所以我们的家里住了来自巴西韩国以及越南的另外三位交流生。我与在餐桌上眉飞色舞的交流着我的中国新年是怎么过的并介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年”的故事。这一切让我突意识到了来交流的意义:找到机会弘扬自己祖国的文化。让更多来自国外的人更加了解中国的春节使我十分自豪。中餐店老板和我甚至一起在餐厅里用他们的k歌机器放声高歌,让餐厅里的所有顾客都听到了中国风的歌曲。最后,大年夜出人意料的变成了一个十分高兴的夜晚。

  这样的一次经历将会使我十分难忘。我感到十分温暖,这和我过去十六年的每一个春节的经历都不一样:虽然没有家人的陪伴与熟悉的环境;没有春晚和焰火,却十分有意义。



分享到微信: 分享
【郑重声明】温哥华天空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 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谢谢!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