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草而眠
日前逛书铺,无意间于一旮角处窥见一本日本平安时代宫庭女官清少纳言所著《枕草子》图典。于雷译文,叶渭渠导读,三联版。书的封皮已残破泛黄,收录的亦非《枕草子》全文,但还是欣然购归。
其实数年前曾购过一册《枕草子》。周作人译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版,系《苦雨斋译丛》之一种,纸质厚重,可惜后来在一次搬家过程中弄丢了。
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
一千年前,宫庭女官清少纳言在《枕草子》手稿的第一页写下这句话时,满脸的情不自禁。窗外,山头渐亮,一缕白光透过窗棂落在她的发际。远处,紫色的云彩横空飘逸。
春天的黎明的确很柔美,一如宫中的妙龄女娥。平安时代东瀛京都皇宫里的春天,石暖,山青。粉红,翠绿,鹅黄,黛灰。一切似乎与宫外没什么两样。
正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中宫皇后定子的哥哥伊周向一条天皇和定子进献了一本精美的册簿。定子问清少纳言:
我用它来写些什么好?皇上的意思是抄写《史记》呢。
因日语“史记”与“底”谐音,年少俏皮的清少纳言联想到“枕底”,有意写一部“枕底书”,遂对定子说:
这么漂亮的册子,还是让我在上面写些“枕底”书吧。
清少纳言出身于中层贵族书香门第,家教良好。父亲清原元辅是著名诗人,诗集《后撰和歌集》编撰者之一。清少纳言十七岁成婚,育有一子,三年后离异,多年后再婚,晚年孤寂独处。
《枕草子》一书,用清少纳言自己的话说,是“凭自己的兴趣,将自然想到的感兴,随意记录下来”。将此册子命名为《枕草子》,有取白居易“白头老监枕书眠”及班固“徒乐枕经籍”之意。
自然、感兴、随意,正是《枕草子》的精髓。清少纳言在题跋中说:“这部随笔集,是在幽居家中,闲来无聊,将自己所见所想的事记录下来,本来是没有打算让别人看的”。《枕草子》所记,多是日常琐事,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小感觉。兴之所致,散漫走笔,扬自然之美,记世情乐趣。译者于雷先生说她是“用欢笑掩盖泪水,以轻盈粉饰忧愤”。在清少纳言的笔下,一只画上幼儿脸的田瓜、一对双胞胎、一片极小的荷叶、小儿朗读古诗的稚音,女童的刘海遮住了眼睛而不修剪、甚至一只盛鸭蛋的小竹篓,都是些极为“可爱的事”,笔触清新明亮。
作为一名内侍女官,清少纳言频繁出入于京都皇宫,但她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贵族文人,她没有沉缅于欣赏飞花落叶的伤感情调,在描写自然景物、风土人情时,情感纤细行文自由,词意灵动。她将日常见闻的高兴的事、扫兴的事、可爱的事、可憎的事、惊心的事、难得的事、幽会的事、不能相比的事、懊悔的事、难苦的事、得意的事、尴尬的事、向往的事,一一收储笔下,笔端呈现出一种青春、明快之美。她写花,写鸟,写虫;写牛车行驶的快慢,写难以画好的物件,写多情的男子,写幽会后于“拂晓归来的人”;她以一种优雅、快意和朴素的情感捕捉自然景致中一个个闪亮的瞬间,心态平和描绘细微,用纤尘不染的心灵以及她所构筑的清澈透明的唯美世界深刻地感染、陶醉着我们。
对微妙的细致的缱绻,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所赞叹的阴柔纤细、空寂哀惋的“日本之美”。
清少纳言的随笔凭借敏锐而纤细的女性的触觉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清纯优美的诗意世界。她笔端的形象是细小的,间断的。一丝半缕,星星点点,细腻微妙,轻如涟漪,淡如微云。 婉如一幅幅简笔速写。
李敬泽曾说清少纳言:文章真是好,是那种素面朝天的明净、妩媚;……在她眼里,宫廷生活也如同家常日子,她所记得的总是日子中细微的纹理,朝政变乱、命运升沉这样的“大事”她并不留意,她留意一朵花、一种表情,衣裳的颜色、深夜的鸟鸣,她说这是“有意思的事”,……文章原来竟可以这样写的。
让我们回到《枕草子》的开篇“四季风光”:
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的时候,不必说了,就是暗夜里,许多萤火虫到处飞着,或只有一两个发出微光点点,也是很有趣味的。飞着流萤的夜晚连下雨也有意思。
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辉煌地照着,到了很接近了山边的时候,乌鸦都要归巢去了,三四只一起,两三只一起急匆匆地飞去,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飞去,随后越看去变得越小了,也真是有趣。到了日没以后,风的声响以及虫类的鸣声,不消说也都是特别有意思的。
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时候可以不必说了,有时只是雪白地下了霜,或者就是没有霜雪但也觉得很冷的天气,赶快生起火来,拿了炭到处分送,很有点冬天的模样。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减退了,所有地炉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有人管了,以至容易变成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好看的。
这是多么平实、从容、美丽而有意思的文字啊!
《枕草子》正如旷野里的一束山花,明艳而天然,芬芳持久。
【注:清原,(即清少纳言,亦称清女,“少纳言”是日本古代职官名)约965—1025年,日本随笔文学开山鼻祖,与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为平安时代三大才女。本文引用原文部份出自周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