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会说谎的新闻

2010-04-01 南周赶在愚人节这天出了篇《会说谎的作文》,很不幸的是,本人作为芸芸八零后的一份子,又被它强行代表了一次,因为它说了这是“1980年代人的集体回忆”。 我从来没有一听开会就联想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过,我也从来没有砸过存钱罐更没有写进过作文……通篇看下来,我发现自己竟然和文中提到的几位八零后和九零后没有半点交集,他们学过的课文我没学过,他们记忆犹新的课文情节以及“叔叔”角色我也半点印象都没有。 当然,我不认为这篇稿子会说谎,稿子的主题是如此地中国特色以至于纵使我没有经历过也完全相信它发生过,甚至我也可以活生生杜撰出一篇来,可能写得还更煽动一些。在相信稿子为真的前提下,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可以商榷。 文中引韩寒的话说,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如果这句话成立,那么我可以大胆地推论:地球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语言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作文课是看图说话,二年级时看图作文。面对一篇图画,要学会怎么组织语言,进一步是怎么造句成章。这一时期,“我叫红领巾”的句式说到底不过是为了学会写作的一个格式化工具,怎么就成了说谎呢? 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小朋友讲写作文要真情实感如好比让他学习四位数的除法一样没边。小学一年级暑假我跟我爸外出旅游,每天日记(也是暑假作业)都是今天去了哪儿看到了啥的流水帐,旅游回来我妈拿我日记一看差点要气死。可是现在回想一下,那时的我除了流水帐还能写出啥来呢?初中开始学写英文日记不也是从流水帐起步的么。而如果单纯只是说到诚实或者讲真话的教育,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说过马路要看红绿灯、爱惜粮食爱惜水、出门做操要排好队……这些我们做到了吗?是谁不让你做到了吗? 从三年级开始,渐渐正儿八经写作文了。状物啊、写景啊,都需要素材,“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不过是众多对于天气描写中素材的一种,谁让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用这个词儿描述天气了吗?四年级我们学校抽各班苗子搞作文特训,在一个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嗯,这也是一种素材)的下午,老师带着我们来到走廊上顶着大雨观察雨中的景象,特别是那棵参天的老法桐。第二天评讲作文,我的同班同学开篇一句:“雨,是上天赋予的一种神奇。”这么优美的文笔我当年写不出来,记忆犹新到现在。这样独创的素材哪个老师不会鼓励?谁逼着你去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了吗? 四年级的时候在作文书上看到一篇讲小伙伴郊游的作文,我当时仿着写了一篇,因为没有真实的经历,写得很一般。到五年级有一次真的和小伙伴们玩得很嗨之后,我又写了篇同题材的,被老师拿到班上宣读。下课时有同学不怀好意地问我:你不会是抄的吧?我很淡定的说,这是真事儿。谁都对抄袭说谎没有好感。 读初中我们用的是张志公先生编的《语文》,记得有段时间作文是扩写或者续写,反正就是给个情境自己编故事。编故事我一向拿手,老师也宣读了我的作文,可是读完之后,指出了要害,就是情节中有个明显的自相矛盾。这事儿给我的启示是,一定要细心观察生活。 初中时语文老师要求我们练笔,每周写几篇,体裁不限。这一时期大概因为我开始看报纸的缘故,写的内容基本上已经带上了议论文的性质,抒发生活中的见闻、评论媒体上的新闻之类的。老师为此多次表扬过我。其中一个本子至今还保留着,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凡是真情实感的,都得了A;凡是一时凑数生搬硬套胡编乱造的,都得了B。 印象中我胡编乱造记叙文的现象一直持续到高一,高一全年都是写记叙文。现在读起来那些作文都惨不忍睹到死,全部都是把想象中的故事搬到纸上来,逻辑上都不自洽。我自己也想不明白当时为啥要胡诌,没有任何人要求我这么做,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样做会做得好,或许是因为生活太贫乏了吧。印象中被老师评价好的只有三篇,一篇讲寝室生活的、一篇讲身边同学的、还有一篇本来是因为作文本只剩下最后一页纸于是讨巧写了个片断式文体,写的是我的妈妈,这篇甚至被宣读过,可惜那天我生病请假了。“在灯光下,看着妈妈的白发”就一定得是谎话吗? 高二开始情况就好多了,因为议论文是主打,外带小小说。我上讲台去读过自己的一篇小议论文,探讨明星们为什么不对着镜头流泪。老师也鼓励我们对于身边的现象、社会上的现象进行评论,比如有同学写过城管的问题。再到高三高考导向的开放作文,我更是完全放开了啥文体都尝试着写,失败的不少,却也有好些作文被老师给了满分。 嗯,就回顾到这里。进大学以后写的文字,那就更是从来没有过谎言了。我之所以这么拉拉杂杂讲了一路走来和作文相关的一些事儿,无非是说了三个问题。其一,对于训练性的格式化的作文套路,说成撒谎是欲加之罪;其二,语文老师从来没有教育训导鼓励过我们写假话,相反是很多细节让我认识到真实的重要性;其三,学生时代起早贪黑两点一线的生活能够有多少真实的故事可供作文?写真话不等于真情实感,反之亦然。 说到底,南周就是主题先行,有了主题之后要做的,无非是挖掘一系列可以佐证主题的证据,同时再进一步对这些证据做出有利于主题的阐释。客观的零散的事实配合上主观的自洽的阐释,足以引起广大八零后读者的共鸣。但它绝对不是全部事实,甚至都不是主要事实。每一位读者如果能够仔细回想一下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应该可以得到不同的看法。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南周此文和说谎有差多少呢? 文中倒是有一句话可圈可点:“肯定过去否定的,否定过去肯定的。”这个现象我在一个多月前的一篇没有发出的日记里讲过: 和我一辈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往往成长到某个年纪的时候,会不同程度上开始表示出对自身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宣传中的“假大空”成分的反感和厌恶,然后会表现出对于了解真相和事实的兴趣。但接下来的情况不见得有什么改善。我们前脚刚拔出“XXX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的泥潭,后脚就陷进了“XXX让人震惊的十个悲惨故事”的窠臼。“假大空”早已成了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以至于好像在看清了其危害性在要与之决裂的时候,不过是改头换面地形成了另外一种“假大空”。 于是我们再也不会去看什么人民日报,甚至要把它的前面俩字倒个儿(其实更多的人从来就没有看过此报),转身投向了南方周末的怀抱——“在这里读懂中国”。我们开始拒绝看CCTV的春晚,同时在博客中发出自己的宣言——“像条真正的天蝎那样不看春晚”。我们以为自己终于摆脱掉了一种邪恶的腐朽的价值观,然后找到了一种伟大的优秀的价值观,其实变的只是形式和自以为是,不变的,是二十多年过去了,你依然在你的圆周范围内旋转。 当我们现在可以理直气壮不负责任地把“假大空”的责任全部推到那个我们曾经受到的教育身上的时候,我们不过是很可耻很轻松地推卸掉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责任和权利。 【附】本人高中作文精选: a.诠释“母亲” b.“愿你与上帝同在” c.中国时尚思考 d.有关于水的几个片断 e.丧钟为谁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