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乐艺术看中华文化中的“秋月”情结
从民乐艺术看中华文化中的“秋月”情结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漫卷黄叶的阵阵凉风吹走了温哥华炎热的夏日,带来了神清气爽的秋天。仙境别红尘,天上依然是广寒清寂,桂影婆娑,2015年9月19日的温哥华公众图书馆的演艺大厅里却是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掌声如潮。由国际多元文化发展基金会与温哥华公共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加国月 中秋情”文化艺术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这次活动旨在宣扬和推广中华民族璀璨夺目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文化组王强领事也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一群活跃在温哥华艺术舞台上的音乐家,画家,书法家,舞蹈演员和歌唱演员纷纷献艺,各领风骚。如著名的古筝艺术家陈文英女士和学生们的古筝合奏《春江花月夜》,著名二胡演奏家杨忠才先生的二胡独奏《敖包相会》,著名山水画家毕恭先生的即兴作画,著名金石书画家古中先生的即兴书法,青年舞蹈演员陶璐苗的舞蹈《月》等等。演艺大厅里真的是中秋月明,林花似霰,潮起潮落,粼光泛金;挥毫泼墨,红粉映翠,群峰隐青,江上空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群马奔腾似脱缰,仰天长啸任逍遥,唯有穹庐孤月明;寂寞嫦娥舒广袖,楚腰纤细掌中轻,罗裾摇曳步生尘,飞天凌空驾腾云;奋笔疾书龙蛇舞,“月”字演变纸上现,气盖古今变浮云;《相思曲》唱相思情,荡荡悠悠中华情;笑从心底来,喜迎远方客,一曲清歌响彻天,人面桃花乐盈盈!
这次活动的主要嘉宾是古筝艺术家陈文英女士和二胡演奏家杨忠才夫妇。十几年前来温哥华创办了“英才音乐学院”的他们近年来在温哥华各类大型音乐会上频频亮相。这次他们各自献上了拿手曲目《春江花月夜》和《敖包相会》。
《春江花月夜》是我国传统的音乐曲目,是配合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词《春江花月夜》而创作并流传下来的。其意境飘逸闲散,优美淡雅,开阔空远。在古筝曲目中,它是一首难度较高的曲子。整首曲子描写月色下的江岸迷人夜景,清光如霜,曲岸静谧,波涛暗涌,层层相逐,烟树林花,飞阁楼榭,水荇萍藻,蚌虾鱼贝,野凫戏水,孤舟泊岸,沙滩绵延,远山隐约。其中表达心境方面就由赏心悦目引出古今慨叹,由古今慨叹又引出人生思索,最后在如诗如画的波澜推动下重新聚焦到天上那一轮皎洁无暇的明月上面。曲中表现的江上波澜的不同景观之美就有许多处,有江平浪静,万籁俱寂之美;有微波荡漾,碎光闪烁之美;有暗流涌动,蓄势待发之美;有层浪拍岸,巨涛卷雪之美;更有乱珠穿空,雨溅峭石之美。层层递进的复杂音乐意境被陈文英女士和她的三个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把人们真的带到了一千多年前那个花好月圆,如梦如幻的江畔秋夜。娴熟完美,挥洒自如的演奏技巧展示了音乐家驾驭乐曲的深厚功力,神定气闲,细腻甜美的舞台风格表现了演奏者们形神合一,成熟自然的表演魅力。随着乐曲尾声的到来,山水画家毕恭的即兴画作更为晚会增添了一笔亮丽的色彩。山色空濛,碧纹荷影,脉脉流水,清扬婉转。国画的空灵意境配合了唯美的音乐篇章,给人带来一种打动心扉的在中国传统文化薰染下的感观享受。
二胡演奏家杨忠才先生是自幼在内蒙古长大的,对蒙古族的特色音乐情有独钟。他演奏的《敖包相会》是一首优美而经典的蒙古族乐曲,乐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明朗欢快,粗犷豪放,热烈而又深情的民族性格。其表现的草原大地一望无垠,苍茫雄劲的地域特色以及草原上牛羊成群,万马奔腾,风驰电掣,扬蹄嘶鸣的独有景观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大有飞鹰展翅,翱翔天地间的自由冲动和热烈向往。尤其是杨先生用弓拉弦模仿出来的骏马嘶嘶的鸣叫真是惟妙惟肖,引人入胜啊!人们很难相信这么丰富多彩,高亢激昂的音乐是仅有两根弦的二胡表现出来的。杨先生的表演刚结束,在一旁即兴写字的书法家古中先生也完成了他当场写下的三千年“月”字的演变历程,韵味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涵盖漫漫历史长河的纵向文化展望加上横向宏观形象生动的音乐传递再次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魅力展现在观众面前。
旅居国外的人们都有着深深的思乡情结。我们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炎黄子孙,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改变不了的是一颗中国心。感谢《加国月 中秋情》的组织机构精心策划了一场文化艺术活动,也感谢艺术家们精心准备的优秀节目。我们衷心希望以后能举办更多的这样的活动,聊以慰藉久居他国的心灵饥渴,借以产生同根文化的认同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