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建筑工人”又被多次提及。
其中一位关注该群体的是谭双剑,他是全国人大代表,也是一位建筑工人,目前在北京建工三建公司机电安装分公司担任水电队队长一职。
“上一代农民工已经老去,这一代农民工也马上到了该退休的年纪,但是年轻一代没有接班,建筑工地上会逐渐出现断层。”谭双剑忧心忡忡地对媒体表示,他同时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增加农民工待遇,提高工资水平,鼓励年轻人到建筑行业来。
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建筑工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摩天大楼,还是地面公路,都洒下过他们的汗水。
在这期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突飞猛进,造就了众多亿万富翁、巨头企业。而作为这个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建筑工人的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却鲜有改善,他们也被视为农民工中最辛苦的一个群体。
很多人认为,作为蓝领工人代表的建筑工人工资会高一些,但是,从数据统计上,这个认识可能并不准确。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在规模以上企业的就业人员中,建筑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68577元,只比“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例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三个行业略高,低于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与电力、软件等高薪行业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当年轻人不愿再去工地,未来是否还有人盖房子?
“谈对象都可能被歧视”
经过一段尘土飞扬的土路后,就来到了佛山一个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上,姜大哥正在这里涂墙、打腻子。作者见到他时正是去年夏季的一个午后,高温作业下的他汗流不止。
现年45岁的姜大哥,已经盖了23年的房子,黝黑的皮肤,孔武有力的臂膀,是行业和岁月留给他的印记。2000年,他离开家乡湖南跟着老乡们来到珠三角时,很多地方还是荒草一片,如今已是高楼林立。
广州是他打工的第一站,他在那里工作了6年,有时去广州坐火车,路过一些地方时,他还能认出来哪些房子是他盖的。
姜大哥当时的工地位于佛山市一个偏远的郊区,周边有个便利店,他经常会和工友们去那里买烟、买水,除此之外,连个像样的餐馆也没有,他们吃住都在工地上。
对于建筑工人们来说,这是自己生活工作的常态——他们要跟着项目走,项目到了哪里,他们就住在哪里,而这些项目往往都在一些交通并不便利的地方。相对来说,工厂里产业工人们的生活环境要好很多,他们可以长期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生活、工作,周边也往往会有超市、餐馆、网吧、酒吧等生活、娱乐场所。
“做这一行,要耐得住寂寞,这是年轻人不愿意来干的一个主要原因。”姜大哥向作者表示,“年轻人如果说自己在工地上,谈对象时,可能都会被歧视。”
工作环境差、强度大、工种工序多、流动性强,是建筑行业的主要特征,在一些工地上,经常可以看到工人们光着膀子、顶着太阳、满身灰尘地施工。
有一些特殊的工种,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比如在高空作业的“蜘蛛人”。 姜大哥所从事的涂墙、打腻子也存在一定的健康“危险”,很多时候,防护措施不到位,他就戴着一个医用口罩进去施工,几个小时下来,全身上下都是粉尘,他都不敢想象有多少被吸入到了肺部。
在23年的从业史上,姜大哥一直小心翼翼,但还是出过一次事故。
那是在惠州的一个项目上,他当时正坐在架子上对房顶进行涂抹,一不小心就摔了下来,胳膊和腿都有不同程度的骨折;更严重的是,脑部出现了淤血,恢复很长一段时间后,他才重新回到工地上。
10年里,几乎没有年轻人来
“身边的工友,很多都是我这个年龄的,最小的也有30大几了,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姜大哥向作者感叹道。
回想23年前,姜大哥说,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只有一身力气,没有什么技能,就跟着老乡来到了工地上。但现在年轻人的就业选择有很多,他们可以进工厂,也可以送外卖,无论做什么,看起来都要比建筑工人“体面”很多。
“我的小孩十七岁了,我不希望他来工地上扛活。”姜大哥说。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20年),姜大哥这个年龄段的劳动者是建筑工人的主力军。该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时,40岁以上的建筑业从业人数占行业总从业人数的55.8%,50岁以上的从业人数则占总人数的24%。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则显示,在农民工当中,建筑工人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例则在上升。
2014年,在农民工当中,建筑工人的比例是22.3%,到了2021年这个数字变成19%;2014年,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占比42.9%,2021年变成了50.9%。在年龄上,2014年时,农民工的平均年龄是38.6岁,2021年则是41.7岁,农民工群体正在“老龄化”。
“老龄化”这个问题在建筑工人群体中更为明显。2020年6月,一组关于建筑工人平均年龄的数据被多家媒体引用,这组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7年,建筑业一线工人平均年龄10年间增加了10岁。
这也意味着,在那10年,建业工人这个群体几乎没有吸引到年轻人进来。
去年3月,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等多地发布建筑行业“清退令”: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以及50周岁以上女性,禁止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这意味着,不少60后男性和70后女性将陆续告别自己熟悉的工地。
佛山一家建筑公司的负责人向作者表示,事实上,在建筑行业中,有不少工种要求从业者的年龄不能超过55岁,而在工地上,一个工人一般要做多个工种的活,按照要求,这些人55岁之后,能干的活就不多了。
“70后还是工地上的主力,再过10年,最后一批70后55岁了,工地上就很难招到人了。”这位负责人说。
45岁的姜大哥正处于“当打之年”,他有经验,有手艺,更重要的是有家庭,迫于生计,他也不会轻易从工地上离开。
不过,他感觉身体只能允许他再干10年,常年在工地上干体力活,他的身体早就吃不消,他和身边不少工友都备受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的困扰,肺部、呼吸道更是不敢去检查,可以想象,一查就都是毛病。
建筑工人代表为群体发声
在23年的“盖房子”生涯中,姜大哥经历了建筑行业的跌宕起伏,早些年,他们盖的厂房多,房地产火起来后,就主要在盖楼房。
与早些年的工作环境相比,姜大哥感觉最大变化是,不怕被拖欠工资了。他们在找工地、项目时,敢于做更多的选择,谁给的钱多,工作有保障,就跟着谁干。这几年,他也做过很多开发商的项目,恒大、万科、碧桂园、龙湖等,谁的工资高,谁的要求严格,他都很清楚。
而在刚出来的那几年,他和工友们根本不敢到处跑,只会跟着自己信任的老板、老乡去干,如果遇到一些无良包工头,就很有可能白干,拿不到工资。
如今,对于建筑工人们来说,要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早已不是帮他们讨要工资的最初阶段了。
“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社会上还是普遍认为建筑工人是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一个工种,这也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来干的一个重要原因。”上述建筑公司的负责人向作者表示,在他看来,应该提高建筑工人的社会地位。
据该负责人介绍,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长们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将孩子丢在工地上吃苦,他们会让孩子学点手艺,掌握一门技术,从事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这也是人大代表谭双剑两会建言的重要内容。
他提到,农民工是城市的无名建设者,应该多讲农民工的故事,增加人们对农民工的认可。此外,还要成立相关部门或社会化组织,为农民工上城市社保,既可以保障农民工就业的灵活性,也可以解决他们在城市里就医报销等难题。
与早些年相比,今天的建筑工地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机器人开始被应用,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更高,一个人干几个工种的现象正在减少。对于建筑工人们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殷翠平是另外一位关注建筑工人的全国人大代表,他也是一位建筑工人,目前担任湖南东方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吊装事业部部长。
今年两会期间,他就建议,要建立健全新型建筑工人技能考评及社会保障体系,针对新型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工种认定体系,完善教育培训、考核发证、上岗就业、技能等级考评管理等相关实施细则。
同样来自基层建筑工人群体的邹彬是一位95后全国人大代表,他今年的两会建议是“进一步服务产业工人转型、弘扬工匠精神、推动质量强国建设”。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想通过职业教育、再培训,提高产业工人的技能,从而减少工友的流动性,提高收入的稳定性。同时,通过产业工人转型,促进更标准化的施工流程,建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
谭双剑、殷翠平、邹彬都是建筑工人的“技术高手”,比如,邹彬曾获得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区砌筑项目冠军、“百优工匠”竞赛砌筑工冠军等荣誉;殷翠平则获得过“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