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年少无知,在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和七大姑八大姨围坐在一起,掏出最新的US NEWS美国综合大学排名的榜单,然后听着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拍板对你说:“咱把这前五十的学校都申请了,既然要花这么多钱去读,咱就读个好的!”
你点点头也觉得“哇爸爸妈妈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力反驳。”于是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排名靠前的学校申个遍。
于是,当你拿着一所排名靠前,名字如雷贯耳的名校的Offer并欣然前往时,放下了行李却发现自己身处Middle of Nowhere的大农村设定中…去最近的超市要开车四十分钟(可能你还没车),附近的餐馆没几家还又贵又难吃,去看个想看的电影可能都要做一个day trip的计划...
当初来的兴奋和新鲜感都褪去以后,当你吃腻了学校食堂难以下咽的食物后,当你开始怀念国内车水马龙的繁荣时,却发现你只能站在玉米地/森林/荒原的中心大声呼唤:“今天流的泪,都是当年择校时脑子里进的水啊!!!”
所以,何必呢亲?在申请和选择学校的时候,学校排名固然重要,但遗憾的时,排名有它的局限性,很多现实因素是无法在排名中体现出来的,比如说 — 地理红利。
血气方刚的时候,我们多少都想着“名牌大学要我,就算是千难万苦我也要去,哪怕是南极我也去!”,或者是“地方不好怎么了,我是去读书的,不是去旅游的!”,又或者是“偏僻多好啊,可以专心学术(呵呵)!”
对于这种想法,一两年过后或是毕业前夕你一定会对着当年十八九岁的自己感叹一声:“年轻真好(chun)!”
回想当年择校的时候,要是有人能告诉你地理红利的重要性,你一定会好好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因为地理红利关系着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就业资源
本地大学在本地招聘者心中的高曝光率
校园生活中的幸福感
就业资源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大城市的马太效应都是一个不可否认的既存事实。不同地区的就业机会天差地别 — 大城市机会更多、薪金更高、未来发展也更广阔。
仅California, Texas, New York三州,GDP总和就占据了全美国的三成左右。毫不夸张地说,加州如果是一个国家,GDP可以稳稳排进世界前10。
你也许会说:“我毕业了可以换一个城市找工作啊!”
然而现实远比这要复杂。任何一个用人单位,一定会把更多的招聘资源投入到距离自己更近的大学中去。
就拿各大高校的校园招聘来说,谷歌脸书这些公司也许能够全国到处飞,但能够入选的又有几人?尤其对于非名校学生,每一年都会有大批应届生最终进入了不那么有名的中小型公司。而这些公司受限于资金,一定会选择就近招人。
如果两个应聘者,水平差不多高低。本地学生随叫随到,一周跑两次公司面谈,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是否谈得来,全部都一清二楚;而外地学生就只能打电话沟通了,信号不好英语不好,叽里咕噜听不清楚,想要正式面试了,还要掏钱给他/她报销机票。在两个人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你愿意招哪一个?
身处大城市,公司数量多、面试机会多,很多人大四下学期可能天天都泡在外面跑面试,因为没什么成本嘛。上午上课,下午面一家公司,晚上回家写作业,轻松愉快。
但外地学生就没这么幸运了,面个试搞不好就要坐飞机,还要订宾馆过夜,折腾起来根本不是同一个量级。
等到了毕业季,大城市学校的就读者面试机会多、试错机会多,就会成为显而易见的优势。这就是地理红利。
曝光率
企业在招聘的时候,绝对不会拿着一张大学排名表放在身边,见到一个应聘者就对应一下学校排名,再来评估这个学生的综合实力。事实上,每一个招聘者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的排名,这个排名很不严谨,甚至可以说很歪曲和不公 — 他们越是熟悉的学校,在心目中就会排名越高。
说得再简单一点,每一个HR心中都有两张表格,一张是全国前十的大学,另一张就是本地前十的大学。第一张表格,因为实在太有名,是全国各地都认可的金字招牌。而第二张表格,则是因为接触太多、自然而然就耳熟能详。
但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断层:那些排名很高、但又不是最高的学校(全国10到30名左右的大学),招聘者其实未必听过,或者听过也未必知道其真实地位(至少和国内人心中的排名和地位很不一样)。反而是对于本地的小学校,招聘者会感到更加熟悉、更加有把握。所以,外地的名校生反而竞争不过本地的普通高校学生,也没有什么好稀奇的。
我用上海来举例,上海有一所地位特殊的大学 —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在2016年排名中排到了全国第18的好位置,换言之,全国范围内也许比起前五的大学,算不上顶尖的大学;但在上海本地人的眼里,同济大学就是上海前三的高校,万年老三稳如狗。至于同济的全国排名,很多人不知道,也不在乎。
在上海这个招聘圈子里,同济的曝光率、知名度、校友比例,毫无疑问的远远高于其它任何一所5到20名的非上海大学。
你如果找一个上海人,请他报出5所大学,你很可能就会听到: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同济。如果你问他,在复交和同济之间,还有哪些大学呀?他很可能真的回答不上来。
在上海的招聘圈子里,华东师范、华东理工、上海财经、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在本地人心目中的知名度远远高于其他那些20至50名的外地大学,哪怕有些已经排到了50名开外。
同样地道理在美帝也适用,加州的公司不仅喜爱Stanford, Caltech, UC Berkeley, 他们也同样欢迎UCLA,UCSB,UCD,UCSD等等UC系统的学校。中部的Vanderbilt University在全国高居15,UCLA排名第24,但你去抓一个硅谷的人问问,UCLA和Vanderbilt哪一个更受欢迎?也许很多人对UCLA的招聘者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而会觉得Vanderbilt是个印象中很牛很难进的学校,但对那里出来的学生还真的不太了解,而且貌似还在南方?嗯...可能连三观上都不太一样,不太好把握的赶脚(只是举例,请同学们不要对号入座,请保持冷静!冷静!)。
因此,本地招聘者不可能熟悉每一所全国前50的学校,但他们一定很了解本地前10的学校(有一些人甚至就是这些本地学校的校友)。这就是地理红利。
幸福感
幸福感这个东西虽说因人而异,有人喜欢大城市的喧嚣,有人偏爱小乡村的幽静。但中国人留学海外,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 吃饭。
如果你身处纽约、加州等大城市,那么当远道而来拜访你的外州同学用发光的双眼盯着你,兴奋地问你:“我们今晚是吃韩餐还是吃中餐呀?”的时候,你就可以不屑地回答到:“在我们这里,正确地问法应该是 — 今晚是吃重庆火锅还是北京铜锅涮肉?要吃重庆火锅的话得去九宫格才正宗。”
毫不夸张地说,住在南加州或NYC等大城市,生活习惯上几乎与国内无缝接轨(当然,除了享受不到国内方便到爆炸的外卖和各种快递福利系统)。但到了中部大农村,有可能方圆车程一小时内没有中餐馆,就算有,也只能做做Kung Pao Chicken或者Orange Chicken给你吃...想象一下你和几个小伙伴风雨无阻好不容易驱车两小时到了离学校最近的中餐馆,服务员却给你端上几盘还不如Panda Express质量的美式中餐,心中会是怎样的心情…
好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总可以吧!可转念一想,哪怕想吃个蛋炒饭,连小葱都买不到,而且搞不好大米都要邮购...
你也许会说,我大不了自己做饭呗?但出国留学,且在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相信你一定能感受到最宝贵的就是时间,能不折腾还是少折腾为好。
你也许又会说,我就是擅长吃苦耐劳,不吃中餐又有什么大不了的?那我建议你先在自己家里做个实验,连续一月只吃汉堡披萨炸鸡,最好连泡面都不要碰。等你体会过这种滋味了,再决定要不要在一个连正宗酱油都买不到的地方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涯(不要和我扯什么日本酱油,那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我亲眼见过周末开车俩小时,就为了吃一口回锅肉的同学。这种生活要过四年,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最后,对于留学生而言,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就是工作签证。大城市耳濡目染,大大小小的公司都明白这些东西,招聘时候都会把移民成本计算在内。
但大农村里的公司,就未必能整明白了。对他们来说,本土学生就供大于求,他们为什么要去折腾H1B,Greencard 这些呢?我甚至见过一些案例,公司收了简历、面试、发了Offer,等到入职了才发现,全公司上上下下都没有听说过H1B,等OPT用完了就只能请你走人。运气好的,公司配合一下,还能自己花钱找律师;运气不好的,公司根本就不符合申请H1B的要求,那真是神仙都救不回来了。
有些童鞋也许会问了:地理红利到底可以换算成多少位的排名?
很遗憾,这个问题实在难以量化。但反过来讲,排名本身也不是绝对的,尤其是越往后的学校,排名的差别就越是模糊,55名和70名的学校根本就无法比出一个简单的高低,反而是地理因素、专业水平、师资人脉、等等,能够带来更大的实惠。
所以,各位同学千万不要因为一个单薄的学校排名就一叶障目,一定要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让择校时的脑子少进点水,就不会转化成今后啃汉堡和找工作时流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