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们为你示范,如何优雅文艺地向人安利自己的小城市。
德国马尔堡——曹婧瑜
马尔堡是个城市,也是个大学,鉴于城市是在五百年前建立的大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不好把马尔堡称做大学城。五百年前的山沟沟里就有大学了,所以这个地方其实是德国的旅游名胜啊!马尔堡依山傍水(一条叫兰的河,好多愁善感的译名),市中心有一个保存相当完整的中世纪老城,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山顶是德国小城的保留项目——一个城堡。自从住在了山上,周末白天出门经常看到成群结队的游客。国内宣传德国旅游都说童话之旅,要知道,格林兄弟是这儿读的书哟,他们组建了一个文学社,专门搜集民间故事。住在城区的大部分是学生,跟游客相比,我们只是住的时间比较久而已,说到底都是马尔堡的过客。
马尔堡一隅
因为居民都是几年一换的学生,马尔堡虽然古老但却透着一股稚气,政治气氛也相对激进。市区很小,再加上学生的活动范围比较集中,你跟你的同学或熟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有些人见的次数多了,他们的视觉神经就会尝试着传递某种特殊的化学信号。非放假期间,兴致勃勃的年轻人在周一到周五、周六和周日的夜晚成群结队出动,把酒当歌开爬梯,把到妹子把家回。 不过对于我来说,最美妙的还是跟朋友捯饬各种手鼓,跟楼里的邻居随意即兴,能在业余交响乐团里打酱油,在老城的石板路上和朋友卖个艺。不过说到底,大家都是来马尔堡读书的,读书是原因,也是目的,同时是个过程。不管受否享受这个过程,最后大家都会离开,就像我当初离开自己的故乡。土耳其科贾埃利——浪迹天涯的萌面超人 我工作在kocaeli,在土耳其西北部,马尔马拉海的最东端,离伊斯坦布尔有两个小时的车程,是一个很小却精致的城市。我的“host family”是一个肯尼亚女生和她的土耳其男票,有意思的是,女生不会土耳其语,男生不会英语,就这样相亲相爱了两年半,我们三个就这样尴尬却愉快地住在了一起。
从我们的公寓到海边只要十分钟,每天推开窗就能看到青山和绿水,完满。在kocaeli至今还没见到除了我以外的中国人。独自处在一个没有任何依靠且语言不通的陌生国家,那种扑面而来的孤独感也是成倍地增加。还好,在一个不卖咖啡的咖啡厅,结实了一帮志同道合、来自各个国家的朋友,让我开始爱上这个城市。他们来自突尼斯、巴林岛、埃及、印尼、乌克兰、阿富汗、摩洛哥、阿尔巴尼亚,都在kocaeli做志愿者。每天晚上一票人约起来去咖啡厅或某片小树林席地而坐聊天喝咖啡,听着土耳其“民谣”,唱歌跳舞成了必修课,分享着不同的故事,感受来自各个国家的culture shock,这种感觉是极好的。 土国整体的英语普及率极低,除了在一些旅游景点,很少有人会讲英语,所以刚来的那几天整个人是懵逼的,饿了想点个餐什么的也看不懂菜单,但还不想让朋友帮我翻译,坚决要独立坚强的自主生活,在一次点下了一份浇上咸酸奶的咸米饭后,觉得这辈子都不会再任性了。
美国温斯顿塞勒姆——肖潇 这里舒服得让我成功胖了二十磅。
Winston Salem的名字很少有人听过。这是个在北卡罗来纳州,可以一件针织衫一件短袖一直穿到十二月的小城市。这里不像美国的任何一座城市,但又却像极了美国的城市,路上几乎没有行人,放眼之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林木。
首先,让我们一起去北卡转一圈吧……哦,请你坐上我的车,系上安全带。开出我家小区的小路要格外小心,已经是我第四次看见路上有松鼠被压扁的尸体了,它们不怕人,因此很喜欢过马路,但是没什么交通安全意识,也不能怪司机们,毕竟美国的车速都太快。 拐过这个路口有一个教堂,美国的房子,不管是house还是apartment几乎都长得差不多,像积木堆起来的。只有教堂,每个都有自己的风格,建筑师们的智慧估计都体现在对主的敬仰上了吧。 好了,直行,还能看到三个非常漂亮壮观的教堂,半英里外就到了我的学校。第一个校门附近有森林,上次我开车经过还碰到两只梅花鹿在蹦跶。再往前走,一个小径通往我在这边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的主人公家,我叫他蘑菇先生。如果你想听他更多的故事,那下次我邀请你去他家吃蘑菇大餐。再往前,路边有家food trunk,Krankies Coffee,可以drive trough买杯新鲜的Ice Latte。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美国人肥胖问题如此严重,为什么我来这边一年可以胖二十磅了,买午餐,买药,买咖啡,甚至上银行,都不用下车走路,直接Drive Through,哪有机会瘦呢?
好了,喝杯拿铁,休息一会,继续开车向前。在北卡罗莱纳。跟我一起去人均消费啤酒最多的山间小城Ashville,跟我一起去夏洛特NBA球员更衣室采访家乡球星库里,跟我一起去莱特兄弟起飞第一架飞机的Outer Banks Beach。
英国曼彻斯特——Gris Griffith
最初来到这里时,我着实是失望的。曼城,论繁华不及伦敦,论文艺远逊于爱丁堡,论宜居比不上牛津剑桥,论风景则惨败于英国绝大多数旅游城市,甚至距这里大概两个多小时车程的利物浦,单看起来也要比曼城更像城市。曼城,正如其名,给人感觉像是一座由工厂里的男人建的城市,古旧的街道,随意的布局,令人没有安全感的规划,无处不在的酒吧,大球场,涂鸦,四处可见的红砖建筑,浓重的工业时代特色,度数高于外地的啤酒,盘踞在市中心的Gay Village(据说那里有曼城最好吃的下午茶),以及许多萌芽于此的、成员多为男性的乐队。这座城市街景并不美观,人口组成混杂,街头不时能看见流浪汉,而坊间也流传着这里如何不安全的各种传说。虽然不能说没有魅力,但我也不觉得这里有什么可以值得向往的。
然而,住久了,我却在这里发现了曼城独有的美丽。相较于其他城市的硕大,曼城的小巧反而成就了它独有的人情味和温馨。曼城人的热心是有目共睹的:当你背负着沉重的行李、或是眉头紧皱地走在街上,总有人会主动上前问你是否需要帮助;当你陷入了困境,譬如提东西的袋子破了个洞,或是自行车掉了链,总有人默默伸出援手,然后又悄悄转身离去,这对常年孤身在外的华人学子们来说,实在是一道再美不过的风景。朋友从一座世界级的大都市旅游归来,在那里受了很多冤屈的她拍着桌子对我说:“在那儿,也许我死了也没人会管我,但在曼城,哪怕是有人跌倒了,也会有一堆人上来扶”。虽然这只是一句气话,却道出了为什么曼城这样一个并不美丽的地方,能让无数在这里短暂停留过的游子不住地对它念念不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