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刚到加拿大的华人,进了本地中餐馆多半会皱眉头:炒杂烩,甜酸肉,酱汁鸡球,这算是哪个菜系啊?在温哥华长大的《环球邮报》记者许平安(Ann Hui)每次在小城市的中餐馆吃饭时也有同样感想。她虽是第二代移民,但温哥华的中餐馆相当正宗,而她又来自一个热爱美食的家庭。
2016年,许平安从BC省的维多利亚市启程,用了18天时间开车横跨加拿大,沿途走访中餐馆,一直去到大西洋岸边的圣约翰斯市。除了炒杂烩之谜以外,她还希望了解,为什么每个加拿大城市都有中餐馆?去到那些偏远小镇开中餐馆的都是些什么人?今年年初,她的新书《炒杂烩之国》(Chop Suey Nation: The Legion Café and Other Stories from Canada’s Chinese Restaurants)出版。 书中讲述的各地中餐馆业主的故事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反映了加拿大华人的历史和生活。许平安在接受CBC记者Shelagh Rogers采访时说,她惊讶的是,这个题材竟然没有早已被人写过许多遍。
炒杂烩背后的华人移民史
她用“炒杂烩菜系”来概括所有那些在中国不为人知、但在加拿大随处可见的中国菜。在温哥华和多伦多等大城市以外,大部分加拿大中餐馆的菜单基本上是由这些菜组成的。她的家人和她认识的许多华人都觉得它们根本不是中餐。
但是她在走访中餐馆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些菜象征着早期华人移民在加拿大的艰苦打拼。当年他们处处受歧视,除了开洗衣店和开餐馆以外没有别的出路。那时加拿大的华人当中女性极少,开餐馆的华人基本上都是男性,其中绝大部分没有厨师经验。另一方面,做中餐的原料也很难找到。这些被后来的华人认为不正宗的菜式,是他们绞尽脑汁,利用当地能找到的食材创造出来的。
因此,每个地区的炒杂烩菜系还不太一样。许平安说,“姜片牛肉”在中部平原省份很受欢迎,几乎每个中餐馆都有这个菜。在魁北克省的中餐馆,她头一次发现了煎通心粉。另外,加东的“纽芬兰炒面”是用切成长条的卷心菜来代替面条的,显然是因为最早做这个菜的厨师找不到面条。
偏远小岛上的女店主
《炒杂烩之国》有十九章,每一章讲一个小城市中餐馆的故事。其中一章介绍了一个纽芬兰省福戈岛上的中餐馆女老板。福戈岛位于纽芬兰大岛的北部。 许平安说,这大概是加拿大最偏僻的地方了。这位女老板姓黄。像许多华人一样,她和丈夫为了孩子的前途决定移民。他们先是来到福戈岛,在亲戚开的中餐馆里打工,后来去纽芬兰大岛上开了自己的餐馆。几年前,亲戚的中餐馆要转让,黄女士带着孩子们又回到了福戈岛,让丈夫继续经营原来的餐馆。
当许平安见到她时,孩子们已经长大离家。她一个人留在岛上经营餐馆。这些年来,她的餐馆一年开门三百六十五天。惟一的一次她因为生病没有开门,由于从未发生过,把岛上的居民都给惊动了。
听上去如此幸苦,但是许平安说,黄女士非常乐天,说起话来笑声不断,讲起自己的孩子时无比自傲。他们现在的生活和事业让她觉得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的。她的经历深深打动了许平安。
意外发现
这次旅行结束几个月以后,徐平安意外地得知,在她出生以前,她的父母在大温旁边的Abbotsford市也开过一个炒杂烩式的中餐馆,名叫“军团咖啡馆”。这让她意识到,她对自己家的历史了解得如此少。她横跨整个加拿大去了解中餐馆,却忘了看看“自家的后院”。
她说,写这本书给了她一个机会了解父亲,了解他在变成自己的爸爸以前的生活。这对她来说意义重大。而对她父亲来说,自己的经历被女儿认为值得写进书里与读者分享,也让他感到非常自豪。
“军团咖啡馆”是《炒杂烩之国》的第二章。这本书在今年1月份出版。许平安的父亲已因癌症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