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华裔妈妈Christina Ho在为撰写一本有关亚洲移民在澳洲求学经历的书而进行采访时,最让她感到惊讶的是对一个白人孩子的采访。这个孩子是一所精英学校的学生,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有移民背景。
“他在学校没有任何朋友,没有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兴趣爱好。还被人叫做‘Mr Whitey’(白皮佬),他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亚裔学生,”Christina说道。
但亚裔学生告诉她说,精英学校是唯一一个让他们真正感到舒适的地方。
“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避难所。这些学校为这些少数族裔群体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空间,让他们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Christina说道。
Christina一直是精英学校的批评者,但她也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任何能够让处于社会边缘的人受惠的东西,都值得紧紧抓住不放,而这恰恰是精英学校存在的意义。
尽管如此,她还是对白人学生和亚裔学生之间的分化感到担忧,她认为,新自由主义教育政策助长了种族隔离,加剧了这种分化。
“私立学校和宗教学校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可能会感到安全和舒适,但是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和其他人打交道呢?”Christina说道。
Christina Ho(图片来源:SMH)
在她的新书《愿望与焦虑——亚裔移民与澳洲的学校教育》(Aspiration and Anxiety - Asian Migrants and Australian Schooling)中,Christina认为,移民在教育系统中的成功,以及他们所引起的反感导致人们产生了一些刻板的印象。比如“虎妈”逼着被动、压力大的孩子学习,或者“模范少数族裔”的陈词滥调,认为所有亚裔学生都有纪律性和动力,而懒惰的当地学生则缺乏纪律性和动力。她希望通过采访家庭和深入研究,揭开这些陈规陋习,展示移民自身的学业和他们在“竹子天花板 ”上的挣扎是如何影响他们对教育的态度的。
她还希望就政府的政策导致这种分化展开辩论。
在亚洲,教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深深植根于文化和传统中,并且数百年来一直是社会阶级流动的关键因素。
许多父母担心亚洲的教育压力过大对孩子不利。
(图片来源:网络)
“通常,这是移民的关键原因,这样孩子就可以不用忍受负担过重的教育。但他们来到澳洲之后,却发现这里的教育体制不排名、不竞争,甚至反对普遍性的标准化考试。 很多人认为澳洲的学校太放松了,给学生的挑战不够。‘不打分、不排名,你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表现好不好。所有评语都很委婉,看不出真实的含义’。 于是课外辅导成了常态。这些补习中心很多都采用国外引进的模式——排名,分数,结构化的作业,明确的反馈。一切都是有形的、可以量化的,”Christina说道。
曹先生开设了一家专门辅导理科尖子生的补习班,他说,移民来澳的亚洲家庭往往会发现新学校的教材比孩子从前读的学校还落后好几年,于是另请家教。 澳洲的移民政策本身就是“择优”的,倾向受过良好教育,有能力和动力离开自己祖国的人。
Christina引用了一项研究,半数亚裔移民早澳洲从事的工作所需的技能低于他们在祖国的旧工作所需的技能。另一项研究发现,华人移民要多投68份简历才能获得与白人同等的工作面试机会。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社会资本更少、人脉也更少,对不成文的“文化潜规则”的认识也更少。
“许多亚裔在澳洲处处碰壁,但学校是孩子们可以凭藉自己的才能一争高下的地方。而学业上的成功又是通向高社会地位职业的大门,这意味着亚裔移民希望下一代的下一代不会再遇到同样的障碍,”Christina说道。
一名亚裔父母对Christina说,考虑到澳洲人对亚洲人的歧视,移民家长如果让孩子一放学就去玩那是不负责任的。只有白人中产家庭才能这样。
(图片来源:网络)
Christina不怪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如此“兴师动众”,她认为,是澳洲学校教育制度鼓励了亚裔家长们的这种做法。
“这些政策不是亚洲移民定的,他们没有制定这些规则,我们要做的是批判性地分析澳洲政府制定的规则,将来政府或许会在教育制度上做出一些改变,”Christina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