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在海外生活的中国大龄“剩女”面对的尴尬,背后的促成因素反映着中外社会的发展差异,以及外来人士融入西方社会时遇到的问题。
独自在海外国际都市生活的“大龄剩女”所拥有的最大资本,并不是尚未被地心引力击败的容貌和身材,也不是在职业领域坐稳半壁江山后获得的地位和物质,而是自由——能够过自在的生活而不会被社会歧视;能够享食各国美男而不会被舆论牵绊,这般自由不仅赋予了单身女性生活的丰盈,还使得她们可以不受家庭的束缚从而利用更多的时间充实自我。
有一场场约会与恋爱作为人生中的过场宴肴,大龄剩女们在海外的单身生活仍然多彩滋润,脱单焦虑也只是回国见亲人时才会被放大。在西方,社会对于女性的年龄并不像国内那般苛刻,加上都市流动性和较高的生活成本,老外往往会选择先立业再成家,结婚年龄普遍晚于生活在中国的同龄人,“单身女性”的“保鲜期”也比国内更长。可当中国“剩女”们在海外想找个门当户对的人谈婚论嫁时,就会发现“自由”仍是受限的,寻找合适的配偶就如同大海捞针。不分国籍,大都市中各方条件都不错的“剩女”们普遍患有点“通病”——眼光高导致常常忽略同量级适龄优质男性的选择范畴,坚持宁缺毋滥、挑来挑去便把自己挑“剩”下了。事实上,在海外生活的中国大龄“剩女”面对的尴尬,背后的促成因素反映着中外社会的发展差异,以及外来人士在融入西方社会上所遇到的问题。
优质男纷纷归国,致使选择甚少
生活在海外的中国“大龄剩女”们,若只能接受“中餐”而不愿约会老外,又因自身优异的条件而给另一半设下高门槛,那么可选择的男性就会非常少。能够达到她们标准的适龄中国男性,留在国外的要么早已成家,剩下的部分人也会在毕业后陆陆续续地回国。毕竟能够出过留学的孩子条件一般都不差,富裕人家的子弟但凡有点儿野心都不愿在海外活成中产,即便没有家业可以继承,回国发展也有父母或背景实力相当的朋友搭建优质的平台与社会关系网,事业更容易做得风生水起。就算是留在海外有一份令人称羡的工作的“高级打工人”,在大多数高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遭遇天花板,若是此时带着海外的资历回国事业又能继续跃进,那回国这一选项也自然就更有吸引力了。
拿我生活的城市伦敦为例,论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世界上可与之媲美的都市屈指可数,然而仅这座城市能提供的精彩的生活方式和体验设施却撑不起中国人骨子里对事业的野心。这并不是因为伦敦铸就不了一个人的功成名就,而是因为若想抵达英国社会的阶级顶端,就必须要去突破他们根深蒂固的阶级体系和成型已久的圈层制度。于是对于带着点儿“雄心壮志”的男人女人来说,英国就像是冬日四点的夕阳,而他们会更愿意回到欣欣向荣的国内追着朝阳。
许多在伦敦呆久了的人会说这座城市更适合女孩子,却不是事业型男人的用武之地。这种情况,间接致使为数不多的留在英国的中国男人格外吃香讨喜,可供选择的单身“白富美”数量及其递增趋势可与自己日益增长的资产成正比,而同类的中国单身女性可选的中国男人数量及其递增趋势却可能会和自己的资产增长成反比。
中国女性在海外很容易遇到“倒贴”的老外
生活在海外的中国单身女性,若是约会对象的国籍和文化背景并无特别偏好,那么等到了“大龄”却未脱单之时,在约会市场还是极具竞争力的。
一个“大龄”女人在单身池中是否还有鱼可食,与年纪无关,而是与她是否还保持着靓丽的容颜以及拥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息息相关。很多时候,在海外吃得开的单身女性其实是那些不以婚姻为目的年长富婆(还有富有的“单身妈妈”们),她们远比30来岁还在奋斗事业的女孩子拥有更多可以挥霍的钱和时间。阅历的累积让她们理解了为何“老牛”不分雌雄都乐意永食嫩草。不需长厢厮守,也毫不在意自己在男女关系中是条件卓越的一方,她们开开心心地以“姐姐”的身份约会着肉美的年轻男子,在海滨度假时身边也不缺闪着古铜色光亮、凸着肌肉的年轻肉体。
当然,上述“大龄单身女性”仍是小众的群体。不论是在国内一线城市,还是在海外大都市里,许多“优质单身女”其实都还在打拼着事业,并没有那么充裕的时间去消遣爱情,她们往往有着相似的画像——不论是从家庭背景、工作现状还是业余爱好来看,都符合或几近“精英”人设,若这类女孩儿尝试在国际单身池里寻找履历与自己相配的伴侣,那么就该做好准备面对一群见识虽广、但是在繁华的都市里却真心难付、被过剩的优质女伴选择范围“惯坏了”的男人们。越是精英圈层的“单身池”,更“矜持”的越是男人。当女人们把糖喂到他们嘴边,他们会心念“漂亮的皮囊人人具备,你有什么特别?”在这群男人眼里,那份“特别”除了彼此间所谓的感觉外,要么可能是女人的家底儿,要么可能是对方的名气。于是,当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女人将“理想伴侣”定位成量级同等甚至高于自己男性时,还真的要想一下“优秀的女人天下皆是,我究竟有什么特别?”
脱单难的成因或是无法融入的阶级文化?
然而,抛开那些物质又现实的考虑,我观察发现大部分在海外嫁给了老外的中国女性,还偏就是嫁给了爱情。若不是选择了年纪偏长的外国男士,在与老外男性搭配的大部分婚姻案例中, 女方家庭条件一般是要好一些的。
如果她们可以把爱情外的物质因素看淡一点,其实不难获得西方价值观下“优越的生活”和国人眼里“平凡的幸福”。可若中国女人在西方仍然把爱情外的物质条件看得很重,那她想找到一个物质和精神层次都与之匹配的异国伴侣就会更难。一方面是因为,在西方国家一路奋斗的华人女性,文化修养与经历见识都达到一定的高度了,而适龄的外国男性,不论是靠打拼小有所成的奋一代还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精英贵族,都不是最适合中国女人的伴侣人选。前者是之前提到的那群“被多重选择惯坏了的”男人:通过个人奋斗虽然获得了充裕的金钱和地位,却很可能还有着不自信与不安全感,他们更偏好一个可以仰望他们的、不那么强势的女性,既不会甘愿做白脸,也更不可能做衬托另一半的绿叶;而后者,若本就是贵族出身,除了个别叫得出名字的姓氏外,大部分贵族还真没有很多现金。如果凭出身和金钱站上了金字塔顶端,那么他很可能就处在那个“排外”的阶层,这类男人在选妻上倾向于选择具有同样“部落族群”特征的人——这个“部落族群”的分类,国籍、种族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更重要的是你是否从小置身于这个圈层和体系中,言谈与生活方式中流露的细节都符合了这个圈层的特征。
据我观察,一个出身和后天自身发展都契合“优质女性”标准的中国女人,在海外想要寻找物质和精神都相互匹配的异国伴侣之所以不容易,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些女人没有融入在西方与自己在中国所在的阶层相匹配的阶级社会。根据BBC在2013年推出的新的社会阶层划分:经济实力、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源是决定阶层的三个要素。最顶端的精英阶级(elite)和世家中产阶级(established middle-class)三项极优,他们从小置身于这一社会系统中,外来人(包括本地人)若想打破圈层,需要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极高的位置。英国的技术型中产(technical middle-class)又是优质的外来女性不太会去考虑的人群——这些人虽然收入可以,却在文化和社会资源上欠缺,会被嫌弃平淡如水、见识短浅。而在文化和社会上活跃的“新型富有工作者“(new affluent worker)阶级男士的见识和社会资源虽然突出,但是中等水平的收入又养不起中国富家女。外来的优质单身女性,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让自己在伦敦活得滋润,同时这座城市也能提供无限的机会提升她们的文化资本,至于在择偶上是否也能有足够的选择,而不需要在交友软件上“大海捞针”,其实与地域性的融入和社会资源的累积都息息相关,而这并不是享用同一家高级餐厅的下午茶或住在临近的街区就可以达到的,在海外异乡社会资源的积累,除了需要有一定的钱,也要靠对的工作、无止境的勤奋、以及可遇不可求的引路贵人 。
分析完促成海外中国单身女性脱单难的文化与社会原因后,我不禁惊叹自己的想法竟然如此“世俗”,太世俗未必会幸福,可世俗的幸福往往就需要忽略对物质和社会地位的考量,去遇到一个让我们脸蛋儿常现桃红、面上永拂春风的人啊,只是,能满足于这样无比单纯的幸福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的容易。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