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娱乐市场足够大,即使不能与世界接轨,中国演员混个脸儿熟、整个盆满钵满问题不大。出国对中国艺人不见得是“好事”,实践证明,影视海归失败的比例更高。但冲破自我苑囿的壁垒,融入国际文化的风潮,至少也是人生的潇洒。
胡歌留学了——人和事,听起来离自己非常遥远。我这70后男,早已经不是电影、电视剧的主要受众群体了。别人不提《琅琊榜》、《芈月传》、《小别离》、《三生三世》,我还真的完全迷失了,“有毒”。
时代的新老交替太快了。转眼我熟悉的那些明星,不是退休,就是息影,还有些上真人秀“刷老脸”,给孙子、孙女辈的年轻人演员当陪衬。
新一代的演员颜值爆棚,我不熟,但也接受,养养眼,总比又丑演技又差的强。
从网上搜了胡歌的简历,接近35岁了,在留学队伍里算是“高龄”了,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影视界,一个偶像派明星的表演生涯接近尾声了。
毕业于上戏表演系的胡歌,希望通过在纽约大学的学习,实现做导演的华丽转身,也是圈内常见的“演而优则导”的套路。
我熟悉的之前的几代演员、导演也有出国进修的。早期的陈冲(电影《小花》)、张瑜(电影《庐山恋》)在大红大紫之时,“毅然”赴美留学、定居。
《还珠格格》里的“乾隆皇帝”张铁林,也很早去了英国留学(不会晚于20世纪90年代),此前也是“当红小生”。
不过结果又怎么样呢?张铁林要好一些,通过《还珠格格》重返大陆影视圈,虽然演职员名单上已经赫然加了一个“英”字(英国国籍)。
而陈冲和张瑜就要差很多了,留美后基本上在国外、国内都混得不好(只是从业务上分析,这个圈子不走红就意味着失败),很快就被中国娱乐圈淡忘了。
在华人影视圈里,留学最成功的要算李安了。他在美国六年的学习,为日后进军好莱坞打下了业务基础,而且获得了美国(北美)、甚至世界主流市场的认可。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理智与情感》、《断背山》、《绿巨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影片,为他取得了两个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和一个最佳外语片奖。
大陆、香港信誓旦旦的导演、演员,至今无人望其项背。
当然,中国的娱乐市场足够大,即使不能与世界接轨,中国演员混个脸儿熟、挣个盆满钵满问题不大。
中国影视界的国际化除了进口外,似乎乏善可陈。我们“出口”的成龙得到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但显然还只是类型片的陪衬,与国际大众的品牌关联度不高。这又是为什么呢?
胡歌目前还在美国学习英语,这也是大部分中国艺人共同的难题。每年国外大学的艺术类专业在华招生的场面异常火爆,真正能出国的却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因为外语不过关而被拒之门外。
外语本身是一方面,它折射出的,是对国外学术文化、娱乐文化、社会文化的不适应,最终会使留学变成纸面的功夫,或国内教育方式的延续。
拿到学位与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之间的鸿沟,对中国艺人(还有广大中国留学生)是个巨大的挑战。所以,很多学成归来的艺人,还要通过“本土化”与离开一段时间的国内市场衔接起来。
影视娱乐业在国内的发展,使得很多明星不愿意在黄金年龄把时间“浪费”在留学上,这段与国内市场脱离的空档期,会让他们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
即使如此,胡歌却认为:“如果我能有机会踏踏实实地学习、沉淀,我愿意放弃眼前的所有。”
因此,必须为他点赞,因为他的执着和勇气。
实现个人国际化不是目的,只是达到个人发展新高度的手段和方式。出国还是不出国,无可厚非,只是需要有独立思考、自我审视的气质和能力。
出国对中国艺人不见得是“好事”,实践证明,影视海归失败的比例更高。但冲破自我苑囿的壁垒,融入国际文化的风潮,至少也是人生的潇洒。祝胡歌好运!
a
陈冲和张瑜当时没演几部戏属初出茅庐加当时中国影视处于幼稚时期
- [265] (2017-03-24 17:47:55)
其他男女演员国外经历复杂许多求婚姻达生存谈不上事业,失败不足为奇。如今国内电视剧跟风雷同粗制滥造居多,胡歌留学美国以求转换角色期望创新,应予鼓励。
|
a
去了就不要再回来,离开这个大染缸
- [335] (2017-03-24 18:0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