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share

中国的孩子:移民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之三)

阅读量:9584 评论数:0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文/林世钰。来源:博雅小学堂(ID:boyakids)

 

想不想知道,在国外读小学到底是什么样的体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林世钰的这篇心得文章:

 

留在国内,雾霾,有毒食品,疯狂的学位房,疯狂的“小升初”,这一切都让人心力交瘁。移民出国,则可能放弃“国内高速发展带来的无限可能”。真正让很多中产“痛下决心”移民的,是为了孩子。

 

在美国陪伴女儿读了4年小学的林世钰说:“我很高兴地看到,11岁的女儿远比我想像的成熟得多,理性得多。这三年多来,她的进步不只彰显在英文,而且在思维上。她开阔了许多,会跳出国家的、民族的局限,从人类最朴素最基本的情感出发,思考周遭发生的事情。” 这才是她来美国的最大收获。

 

转眼到美国快四年了。

 

犹记初到美国那天的情景。2013年5月10日下午3点左右,我和女儿从北京飞到了纽约(置业)肯尼迪机场。坐了13个小时的飞机,我感觉自己整个人像被抽去水分的蔬菜,被卷起来扔到了前途不明的大洋彼岸。8岁的女儿一路都在看书和看电视,下了飞机依然两眼炯炯。

 

先生早早在机场等候我们。见了女儿,把她抱起转了几圈,然后递给她一个芭比娃娃。女儿把芭比娃娃紧紧搂在怀里,一脸惊喜。从纽约到新泽西的路上堵车严重,但让我惊奇的是,车辆都耐心地在自己的道上走着,几乎没有人并线,没有人鸣喇叭,更没有人走应急车道。礼让,有序,是美国给我的第一个印象。

 

一路昏睡,到了新泽西已是下午五点多,暮色四合。想到北京已经在万里之外了,心里升起的,是去国万里的淡淡惆怅。

 

第三天,女儿时差还没倒过来,我们就“狠心”把她送到了镇上的公立小学。那时的她,英语只会“banana” 、 “noodle” 、“How are you?”、 “Where are you from?”等简单的单词和对话,而且个子小小的,站在人高马大的洋孩子当中,显得那么单薄。

 

看着她怯怯地跟在老师后面,然后消失在走廊的拐弯处,我的眼泪“唰”一下就涌出来了——美国,这个早晨,我把一个可爱纯良的中国孩子交到你手中了,你会给予她什么呢?来之前,我虽然也看了许多关于美国学校的资料,也给女儿买了一些美国学校的教科书,但总会担心现实与理想有差距。

 

傍晚三点左右,我和先生去接孩子。站在学校楼前那棵榆树下,我们没有说话,但知道彼此的心都是忐忑的。大门打开了,孩子们鱼贯而出,女儿向我们奔跑过来。让我惊奇的是,她竟然笑容灿烂,脸蛋通红,似乎刚从海边捡贝壳归来。

 

“学校怎么样?老师好吗?同学对你友善吗?”我们迫不及待地抛出一连串问题。

 

女儿频频点头。“教室很像一个游乐园,挺好玩的。”

 

“你听得懂老师在说什么吗?”

 

“当然听不懂,老师叫班上一个中国女孩帮助我,她叫Sophia Lee。”

 

就这样,不识几个英文单词的女儿,踉踉跄跄、跌跌撞撞地开始了她美国求学的日子。

 

 

之前在北京时,看到国内公立学校的教育状况,以及周围虎妈虎爸的疯狂状态,我就有了将来送女儿出国留学、逃离国内教育体制的隐隐的想法,但我想着读完高中再出去,压根没想到这么早。

 

2013年,先生被所在的公司派到美国分公司工作,为期7年左右。我一向觉得家庭团聚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几乎没有什么纠结,就辞了干了十多年的媒体工作,带着女儿远涉重洋。

 

这是重生的开始,于女儿,于我,于我们一家,都是如此。身在异国他乡,别人习以为常的一切,我们却要点点滴滴从头学起,谈何容易!

 

女儿上的是二年级,每天要学的课程有:数学、历史(social study)、阅读、科学,还有体育、画画、音乐,每天都有家庭作业。

 

第一天,我就被她的作业震住了。20个要书写的单词,我几乎有一半不认识。再者,单词要按ABC order写,可是什么是“ABC order”呢,我想了半天仍不确定,只好怯怯地向先生同事的夫人请教。她的儿子早女儿一年多过来上学。她告诉我,“ABC order”就是单词首个字母按照26个字母的顺序写。当时心里好沮丧,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搞不懂,以后怎么充当闺女的“拐杖”呢?

 

接下来,女儿经常从学校带回学习资料和需要签字的东西。有时是一篇小短文,有时是一个活动通知。毕业十几年几乎没有碰过英语的我,只好硬着头皮捡起来。让我感兴趣的是她的阅读短文,涉及爱、勇敢、宽恕、善良、进取,总而言之,正能量满满。美国人对孩子品格塑造之重视,超乎我的想像。

 

印象最深的是一篇题为《你是鹰,属于天空!》的短文:一只鹰不小心掉到了鸡窝,它一直觉得自己是只鹰,应该飞翔,于是天天在屋顶上练习飞翔。但周围的鸡老讥笑它:你只是一只鸡,死了这条心吧。练习飞翔很长时间后,终于有一天,主人带着它到了山上,说:你是鹰,属于天空,飞吧!于是,它展翅向太阳飞去。

 

不要苟且,不要为自己设限,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即便在鸡窝里,也要相信自己可以飞翔。短短几页文字,让我这个刚从中国体制出来的大人看了热血沸腾,更何况孩子!每天浸淫在这样的文字中,孩子的心灵该得到多好的滋养啊。

 

从女儿带回的活动通知中,我发现要求捐款的占了大多数。有时要求给儿童癌症中心捐款,有时要求给动物庇护中心捐款,钱数要求不多,一元两元的。捐钱不分多少,最重要的是从小培养爱心。女儿都早早地把钱准备好,然后才安心上床睡觉。

 

后来我发现,美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公益意识,可以说是从娃娃抓起,然后贯穿整个人生。当年肯尼迪就说过,不要光想着国家为你做什么,应该想想你能为国家做什么。为别人服务,为社会服务,始终是美国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好公民的标准。

 

正因为如此,美国人公益意识普遍很强,他们很愿意去做义工,帮助他人。比如我最近在镇上图书馆学英语,老师就是一个退休的美国老太太,64岁的她,每周抽出两天在图书馆义务教英语。她笑容迷人,妆容精致,看上去特别年轻。如果光拘泥于自己的生活,没有一颗服务他人的开阔的格局,怎能保持如此活力?

 

 

女儿从小就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在北京时,看到四川汶川地震死了好多人,把存钱罐里的硬币全部拿去捐款;一次在地铁口看到一个乞讨的小孩,乞求我把他领回家做哥哥;看到楼前台阶的石头摇动,要求我给物业公司打电话,让他们来修……当时我好担心,在一个崇尚权钱和机巧的社会,善良对个人来说简直意味着灾难。

 

到了美国后,她的善良禀赋有了合适的土壤,于是就开枝散叶,亭亭如盖。她的笔盒里,总是备着好几只削好的铅笔,因为“班上很多同学忘带铅笔”;她参加学校卖巧克力的活动,本来已经完成任务了,但看到好友任务未竟,下了课就帮着她挨家挨户去推销巧克力;每次学校活动需要家长当义工,她就吩咐我一定要去……因为她的善良,班上同学都很喜欢她,每年的圣诞节,她都会收到一大堆卡片,有的写着:你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人!

 

每次开家长会,老师对她都赞不绝口,说她不但学习认真,而且品格很好,愿意帮助同学。三年级结束时,女儿因为“责任感强,公平,尊重和帮助他人”,被学校选上参加“Buckle filler picnic”,不但可以到户外野餐,还可以不做当天的家庭作业。全班22个孩子,被选上的只有5个。她非常开心,我也很高兴。在我看来,品格坚立才能走得更远。

 

最让我高兴的是,女儿来美国后,笑容渐渐多了,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她敢在大众面前大声说话、扮鬼脸,性格中活泼泼的那一面被激发出来了。以前在国内时,她的班主任是个年轻姑娘,对孩子挺严厉的。虽然女儿很乖,但目睹她激烈批评其他同学后,心怀忧惧,经常以肚子疼为由,拒绝上学,一度让我头疼不已。

 

到美国一年后,她终于告诉我实话:“那时我肚子疼是假的,因为我不想上学,老师太凶了!”她说有一次语文课上,她举手回答问题,结果答错了,被老师训了一顿,从此再也不敢举手了。

 

第二年暑假回国,周围朋友惊诧于她的变化:她皮肤晒得黝黑发亮,上蹿下跳,大呼小叫,出各种主意,招呼朋友玩这玩那。朋友们感慨:晓晓变了好多!

 

当然,她的英语也逐渐好起来了。半年后,她完全可以自己搞定家庭作业,我基本不用管。而且开始阅读大部头的英文书,一边读一边说:我以前怎么会喜欢看喜羊羊和马小跳呢,太幼稚了!英文书可比它们好看多了!我问她好在哪里,她说,想像力很丰富,而且教你如何尊重别人,如何帮助别人,如何变得勇敢。

 

2016年夏天,11岁的女儿小学毕业了。在学校的毕业音乐会上,她一袭黑色长裙,优雅地吹着长笛,自信又美丽。间歇时,她还冲台下的我们扮鬼脸。让我惊喜的是,她还获得了由镇长亲自颁发的“杰出成就奖”,全班22个孩子仅有两名,她是其中之一。

 

当校长念到她的名字时,她不紧不慢地走过去,脸上漾着淡淡的笑容。我在台下目不转睛地看着她,眼眶热热的,这个来自于我、而迥异于我的女孩,三年过去了,她长大了很多,也自信了很多,越来越呈现出自己的特质:善良正义,做事有条不紊,坚持自我,宠辱不惊。在流逝的岁月中,我欣喜地看到她在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上了六年级以后,她似乎一下子从一个喜欢玩布娃娃的小女孩变成了有思想的little lady。两天前,女儿所在的微信群里,有人号召大家别去看日本电影《贞子》,让它的票房为零,如果两周内超过两百万个群转发这个信息,日本人就是垃圾。女儿立即回复: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垃圾,况且他们拍电影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我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表示我不爱国。

 

在中国反韩反日情绪无比强烈的今天,11岁的女儿,如此冷静,客观,开阔,不人云亦云,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使我颇感欣慰!她这一代人,未来面临的世界比我们曾经经历的复杂得多,很多问题无解,“答案在风中飘荡”,如果没有稳定的价值体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会像空虚的稗草一样,随风飘摇,毫无定见。

 

我很高兴地看到,女儿远比我想像的成熟得多,理性得多。这三年多来,她的进步不只彰显在英文,而且在思维上。她开阔了许多,会跳出国家的、民族的局限,从人类最朴素最基本的情感出发,思考周遭发生的事情。

 

 

因为女儿在美国上学,经常有国内的朋友问我:你觉得美国好吗?说实话,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美国好不好?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美国。之前我对美国的了解仅停留在文学、艺术、器物的层面上,对美国的看法非常理想化,但凡与美国有关的,总觉得是美的。自己到了美国后,发现美国远比我想像的复杂得多,它有很吸引我的一面,比如公厕里永远都有卫生纸,地铁很多空位留给有需要的人,残疾人的车位设在最靠近入口的地方,大多数陌生人都很有善意……看到这些显而易见的“好”,会让乍从人与人互相倾轧的国度出来的人觉得,美国简直就是天堂。

 

但是,呆的时间长些,你就会发现它许多不易为人所见的不好。比如种族歧视。去年,纽约时报一名华裔编辑和朋友在曼哈顿第五大道上聊天,挡了一个白人女人的道,她公然大声说:滚回中国去!该编辑在美国呆了很长时间,也拥有一份很体面的工作,尚有这样的待遇,何况普通华人?他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封信,引起华人社区的强烈共鸣。一个在美国呆了十几年的朋友说,美国人看起来对人很文明,但文明中总有一种冰冷的东西,把你阻挡在外。那种东西就像空气一样,你看不到,但能感觉得到。

 

美国黑人歌手在自己的歌中怂恿大家去抢劫华人,主流电视台主持人在唐人街采访一个不懂英文的中国老太太,极尽嘲弄……这些事情的发生不全是偶然的,背后是积蓄已久的对华人或明或暗的歧视。

 

再比如枪击案。这几年,美国发生了许多校园枪击案。让我担心的不是枪击案本身,而是枪击案背后隐藏的社会分裂的问题。这种分裂在这次总统竞选中尤为明显。在希拉里和川普的背后,是裂痕很难弥合的两个阵营,他们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里,忽视甚至仇视彼此。

 

精英阶层居庙堂之高,自我感觉十分良好,以为江山太平,社会永远在他们的掌控之中,结果半路杀出了一个言行癫狂的“政治素人”川普;底层民众对现实不满,渴望得到改变,而不按常理出牌的川普,似乎很合他们的胃口。于是,他们一路护送川普,直至其问鼎白宫。

 

川普新政50多天以来,又是移民禁令,又是计划取消奥巴马的健保计划,恨不得把美国来个天翻地覆。拥趸者认为,川普是个雷厉风行的行动者,比那些夸夸其谈的政客强多了,他可以让美国更伟大。反对者认为,川普置美国传统的民主自由精神不顾,践踏宪法,恐将美国带入泥潭。我英语班的老师,一个出生在明尼苏达州的美国女人,她和我聊天时泪光闪闪:我怀念以前的美国,包容,自由,美国再也回不到过去了,一切都被改变了!

 

可是,无论你是否喜欢川普,他似乎用商人的直觉和经验让美国至少获得眼前的利益。就在2月份,美国创造了23.5万个工作机会。如果把选总统当成投资的话,这样的回报率似乎很不错。虽然我个人并不喜欢他,但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功,证实了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川普时代的美国,移民政策收紧了。关于华人被遣返的消息满天飞,很多人忧心忡忡,睁眼等待楼上另一只靴子掉下来。我所在的一个华人微信群,已经归化为美国公民的华人拥护川普,认为他的政策令可以确保美国不会陷入欧洲那样的境地,而且可以为本国公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持绿卡的的华人呢,则担忧川普哪天对华人下手,华人落到穆斯林的境地,所以有的考虑去考公民,有的继续观望,一旦川普出台对华人不利的政策,“道不行”,就持中国护照“乘桴浮于海”。

 

将来美国走向何方,虽然身处其中,我亦无法预判。作为沧海一粟,怎能知道大海的流向?只能努力在横流的沧海中,抱紧自己那小小的理想和自由,这样,即便浪花把我拍在岸上,也可以在太阳下闪现微光。

 

我是小镇姑娘,一步步走到北京,前后在中国的乡村和城市生活了40年,我深谙中国问题很多很多,多到让人一想起来就食无味,寝难安,多到让人无数次想抽身离去,再不回头。可是,你真的以为移民以后就到了天堂吗?非也!有人给你画过移民的“饼”,可是有吃过“饼”的人告诉你“饼”的真实滋味吗?

 

2015年,因为很想知道“饼”的滋味,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采访了15位移民美国多年的华人。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美国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和你此时此刻生活的此地一样,光明与幽暗共生,玫瑰与枪炮并存。一样的人间烟火,一样的爱恨情仇,一样的悲欣交集。这些故事集结在《美国岁月》一书,于2016年11月出版。

 

被采访对象用个人口述的方式,娓娓道来移民美国的酸甜苦辣。这本书也许可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它不是央视新闻联播呈现的“水深火热”的地狱,也不是移民中介公司口中的“梦幻天堂”,只是一个烟熏火燎的平凡人间。生活其间的人和你一样,为一日三餐奔波,为一家老小操心,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享受着太阳底下自己的分。

如果你以为移民后就一劳永逸,那么你错了!人这一生永远都是在遭遇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前行的,无论在自己的祖国,还是在异国他乡,我们都会碰到问题,其不同仅仅在于,你对问题的忍受程度。如果你心仪一个国家的好,就要接受它的不好,静心定意,并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国家、甚至这个时代的困难。否则,你在哪里都是异乡人,即便在自己的祖国。

 

于我而言,由于偶然的命运把我带到了美国,我亦只能随遇而安,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环境与生活。虽说女儿到美国后性格活泼了许多,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看着她与中文渐行渐远,我总有失落之感。只有她开始弹古筝、习书法时,我才觉得她与中国仍有连结,心里感觉好受多了。

 

从今年开始,她迷上了中文歌,什么马天宇、薛之谦、郁可唯 ,从歌手演唱的歌曲到星座喜好,如数家珍。一天,她唱到一句“风轻扬,夏未央”时,突然扭头对我说:妈妈,我觉得这句好美啊!我心头一热:小样,你总算知道中文之美了!咱们大中华的宝贝,可多去了!

 

什么是祖国?那就是你哭闹半天嫌弃半天跺脚离开后,回眸一望,依然矗立在村口的那棵老槐树。它尽管被虫子吃了好多洞,被雷劈了好几个枝桠,但是,它用婆娑树叶为你遮过荫,用温柔的目光注视过你。不管你走得多远,它依然是你心中最深的牵挂。你出国了,说上了英文,喝上了洋酒,穿上了洋装,但口音无法改变,它显明了你的来处。祖国在你身上留下的印记,是永远也磨灭不了的。

 

在这个弯曲悖逆、变化莫测的时代,我们能逃到哪里去?移民,留学,那也只是从一块土地换到另一块土地,根本无法解决人类生存的困境。你躲过了自然界的雾霾,可是也许会遇到人性的“雾霾”。如果你有能力和精力折腾,那就折腾吧,反正人活着就是正确或者不正确地折腾。如果你无力折腾,那就安在当下吧,尽一己之力,去影响你周遭的环境;发一点微光,去烛照你周围的黑暗。

 

不要抱怨,不要空羡,海里的鱼哪里知道天空鸟儿的累?我的一个师兄,在美国呆了十几年,他曾经慨叹:留在国内,是得到了大地失去了天空;出国,是得到了天空失去了大地。

 

大地和天空,哪个更重要,就看你自己的选择了。我真的无法给你答案,因为我和你一样,也在命运的手掌中辗转反侧。

 

今年,由于要写一本中国留学生访谈录,我采访了很多在美国留学的孩子。其中一个在纽约大学哲学系读书的男孩告诉我,他学成后要回去报效祖国。“中国问题确实很多,就像一个有很多毛病的手表,很多人扔了它,想换个新表。但我只想做一个修表匠,因为我相信只要大家都付出努力,表一定能修好!”

 

我想,未来的世界更需要这样有国际视野、有万丈豪情的“修表匠”。我希望我的女儿,将来也能做这样的“修表匠”,回到中国,或者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去建造而不是拆毁,去弥合而不是分裂,去爱而不是去恨。

 

(文章转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信
我来说两句
发布者: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