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微信朋友圈被一篇名为《戳穿一个最无知的谎言:中国人在国外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文章刷屏了。
该文作者认为:
按照收入标准来看,以美国为例,大部分海外中国人已经达到发达国家中产阶级收入水平,而中产阶级才是所在国家的真正的“主流社会”;
其次,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本来就是移民社会,各种生活方式都能在这个国家存在,而他们相互之间本身也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所以所谓中国人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也是个假命题。
当然,作者也提到在融入当地社会中,需要摒弃的一些固有的“中国式思维”。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的观点和结论,笔者也是比较赞同的。
但是,如果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确实有部分中国人无法真正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这个结果跟语言无关,跟收入也无关,而是与价值观有关。
是否融入主流,不光是以收入和经济地位判断的,价值观更重要。
2
什么叫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
泰坦尼克号
在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中,美国“梅西百货公司”创始人之一,千万富翁伊西·斯特劳斯(Isidor Straus)拒绝登上营救妇孺的救生艇,他的妻子则把位置让给了一个年轻的女佣,而选择与丈夫一起面对死神。
同一时刻,日本铁道院副参事细野正文则男扮女装,爬上了满载妇女和儿童的救生船。虽然苟活,却给自己留下了一生的耻辱。
斯特劳斯夫妇
在斯特劳斯夫妇眼中,千万富翁的生命并不比一个女佣的来得珍贵,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入骨髓,而他们的选择也体现了对他人和世界的大爱之心。
而细野正文的决定则体现了他的卑劣人格和自私本性。
价值观的不同,直接导致个人行为的选择,甚而影响一个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如果一个特定人群的价值观与别人格格不入,那必然会被逐渐边缘化,甚至最终会淘汰。
3
东方与西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国社会因为发展轨迹、经济基础及思维模式等原因,与西方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体现在生活中,就是价值观。
关于成功
受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传统的影响,中国社会认为的成功,迄今为止,大部分还停留在挣大钱、当大官、娶漂亮媳妇、子孙满堂等等“指标”上。同学聚会时,多半也喜欢炫豪车、别墅、掌握的资源甚至年轻貌美的情妇,而没有这些条件可以炫的自然就是同学眼里的LOSER了。
成功人士陈光标
而美国社会定义的成功呢?能成为大老板、大明星当然是一种成功,但即使你普普通通,如果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幸福的家庭,也会被周围的人认为是一个成功的人。甚至,即使你孤身一人,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也同样能获得旁人的认可。
普通的美国家庭
我的对门邻居来自南美,当年是以难民身份进入美国。在这里,他和太太辛勤工作,经营着一家运输公司,共同培养了五个儿女。
在我们这些左邻右舍的眼里,虽然他并不是什么达官显贵,但却是一个典型的人生赢家:事业顺利,家庭和睦,一切都是那么完美。而他自己显然也非常enjoy目前的状态,每天忙忙碌碌,为家人打拼,充满着自信和快乐。
关于婚姻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把婚姻当成是一种获取物质财富的筹码,把自己当作“商品”来估价,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具体表现在选择伴侣时,首先是看对方的经济条件,具体点说就是“有车有房”。在某些地区,彩礼钱动辄十几万乃至几十万,让男方家庭叫苦不迭。
而男方对女方的要求呢?简单说,就是“年轻漂亮能生养”。我知道我是以偏概全,但是却能在很大范围内代表某一部分男人的想法。在国内,已错过最佳生育年龄的35岁以上甚至30岁以上的女生在婚姻市场上几乎没有任何优势,仿佛傍晚时分超市剩下的菜叶子,被人挑挑拣拣,各种冷言冷语。而男生只要经济条件良好,年龄绝对不是问题。
美国小夫妻
而美国呢?
美国的男女结婚,从来没听说过要买车买房的,双方主要考虑的是兴趣爱好是否匹配、性格是否相投,年龄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有趣的是,听说这边结婚男方家不用给彩礼,而更多的却是女方家出钱办嫁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很多结婚后由男方一人养家有关,算是老丈人家给的经济支持吧。
因为中美两国择偶标准的差异,很多在国内婚姻市场受尽歧视的女性,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国外。
在这里,认识不少娶了中国媳妇的美国男性,他们的太太按照中国人的眼光看很多都是典型的“剩女”,有的还是高龄离异带娃的。但他们对这些外在条件毫不在意,他们看中的是对方的善良、聪明、淳朴等内在品质,看重的是是否与自己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
廖智与美籍华裔老公
汶川地震中以一张照片被网友熟知的舞蹈老师廖智,在经历失去双腿、失去女儿、与老公离婚等人生打击后,幸运地与来自美国的大男孩——西北大学学霸Charles相知相爱,如今二人的幸福生活羡煞旁人。
我就想问问,在国内目前的社会氛围下,能接受一个双腿残疾、离过婚、生过孩子且可能有严重心理创伤的女人的男生或者男生父母大概会有多少?更别说这个男生是个真正的高富帅。
廖智确实是个幸运的女孩。
哈里王子夫妇
英国王室的堂堂小王子、从没结过婚的青头郎哈里,娶的媳妇竟然是离过婚的36岁的中年妇女,这对中国普通家庭来说都难以接受,但人家王室也照样八抬大轿娶进门了。
反观国内,如果一个成功人士娶的不是年轻美貌的小娇妻,都好像见不得人似的:刘强东娶的是小他十九岁的奶茶妹妹;郭富城的丈人据说是听着天王的歌长大的;老谋子抛弃了才艺双绝的巩皇,转身娶了比自己小31岁的平民女子陈婷,比自己的丈母娘整整大了九岁……
价值观真的太不一样了!
关于子女
“牛要打马要鞭,小孩不打要上天”,“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对中国的父母来说,儿女是他们的私有财产,有义务完成他们未尽的人生梦想,按照他们设想的方式来生活。郎朗在父亲那样的教育模式下竟然没有被压垮,不得不说源自于自身对音乐的喜爱和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中国家长体罚孩子
中国的父母,是最舍得为儿女做出牺牲、全盘奉献的父母,也是最善于道德绑架的父母。不知道这是父母的悲哀,还是儿女的悲哀,甚或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而美国的父母,他们信奉的正如纪伯伦诗中所描写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
却并不属于你。
美国家长与孩子
因此,美国父母与儿女之间并不是亲密无间,而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就是彼此尊重。即使在未成年时,遇到重大事项,父母也是采取与儿女商量的态度。就连几岁的幼儿,买零食时,父母也会征求他们的意见。
电影《西雅图未眠夜》
很多美国电影中常见的一个情景是:儿女订婚后给爸妈打个电话:Hi,I am engaged。而父母都会像朋友那样祝贺他们。
中国父母觉得,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是最重要的。因而很多父母,特别是父亲,能够做到拼命工作挣钱,却忽略了陪伴,所谓的“丧父式教育”在中国大量存在。
认为只要把工资拿回家,做家务和带孩子都是老婆的责任的中国男人,为数不少吧?
而美国男人无论多忙,都尽量赶回家吃晚餐,因为他们觉得陪伴孩子和家人比挣钱养家更重要。前任总统奥巴马日理万机,晚餐却几乎都是跟老婆孩子一起吃。总统最多只能做八年,而家庭却是一个人永远的归宿,人家精得很!
导演李安曾经说过:“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可以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们尊敬,你每天还是要赚来他们的尊敬。”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恋人如此,对儿女一样如此。
关于财富
中国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还处于一个上升时期,提前消费、高消费已经成为主流。在海外,各大购物广场都能看到中国人在疯狂地买买买,以致于老外都觉得中国人太有钱了。
中国大妈抢购LV包包
而中国富人对自己拥有的财富,还基本停留在自身享受上:别墅、豪车、名牌包包,甚至私人飞机……像周润发、古天乐那样千金散尽、回馈社会的比例并不算很大。
之前看到一则新闻,一个美国老太太,退休后给当地的教育系统捐献了一笔巨款,震惊世人。
这个老太太一辈子都是一名普通的秘书,只是通过股票积累了财富。而她本人终身省吃俭用,从来没人知道她是个隐形富豪。
但她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全部身家奉献给社会,这种精神真的让人赞叹。
这位老太太的做法,在美国并不稀罕。美国很多教会、学校、甚至医院都是由私人捐献而成。
斯坦福大学
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就是由时任加州州长及参议员的铁路富豪利兰·斯坦福及他的妻子简·莱思罗普·斯坦福于1891年共同成立的,大学以他们因伤寒去世的儿子小利兰·斯坦福为名,以表纪念:“以后所有加利福尼亚的小孩都是我们的孩子。”
自己的孩子去世了,用自己的财产建一所大学来造福别人的孩子,美国人的脑回路还真是不一样!
感恩节时,经常会看到报道说某个富豪给医院捐了一笔钱,把所有未付的病人医药费全部付清;或者帮学生把下学年的学费全部买单……而且大多是匿名的,真不知道他们图什么?!
想必大家也都听说了,刚刚离婚分得巨额财产的亚马逊老大贝索斯的前妻麦肯齐,没过几天就把自己的一半财产捐给慈善事业。
曾经的贝索斯和麦肯齐
那可是185亿美元啊!笔者也好想尝尝钱多了烫手的感觉。
而麦肯齐这样“视金钱如粪土”的有钱人,美国一抓一大把,比如比尔盖茨,比如扎克伯格,比如巴菲特……
将自己从社会赚取的财富,仍然反馈社会,帮助弱势群体,在这方面,中国人特别是有钱人,还真的需要多向他们学习学习。
关于帮助他人
微信群里有个朋友感慨说:在美这么多年,每次在外面遇到困难,停下来帮助我的都是老外,几乎没有中国人。
不好意思,我好像也有同感。
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还是相当深厚的。
而美国是在一片全新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国家,自然没有这些条条框框,他们是用内心最本真的那一部分来观察和看待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
每次带着孩子出门,逛街或是坐飞机,都能体会到周围老美们的善意:
进门出门,会有人帮你hold;上下扶梯,有人悄悄帮着扶住推车;坐飞机时,带着孩子不方便,每次都有人主动放行李和取行李……
对弱势群体,他们真的是非常有爱心。
在一个时时能感受到善意的社会,每个人会继续用善意去对待别人,形成良性循环,这个社会就会越来越美好。反之,在一个互害型社会,即使腰缠万贯,也缺乏应有的安全感,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4
如果我有一对邻居夫妇,不远万里去中国收养了一个残疾女童;
女童长大后,邻居不仅不对她隐瞒身世,还千方百计地帮助她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他们为女童奉献了自己的所有,却从不向她要求为自己“养老送终”……
你觉得这对夫妇更大可能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你的回答就表明了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的唐氏女孩在美国家庭
而这些差异,我觉得才是中国人无法真正融入主流社会的根本原因。
就好比一个身价不菲的煤老板,永远无法被真正的贵族家庭认为是同类一样。
价值观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距离。
我并不是说,美国人所有的价值观都是对的,好的;我们的都是错误的,落后的。但客观来说,人家就是显得比我们豁达、大度、善良、博爱,我们在很多方面确实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这是事实。
如果不在这些深层次的领域做出改变,我们也只能始终在这个社会中做个旁观的边缘族群。
5
中国人有个不好的习惯,特别喜欢找借口。比如,看到老美冬天穿着短袖短裤跑步,就会感叹“老外就是皮糙肉厚,人种不一样”。
日本学生冬天仍然穿短裤短裙
禁不住反驳:哦,是吗?那日本人呢?他们跟我们差不多吧。日本小学生冬天一样穿着短裙短裤。
中国式过马路
又比如,一个在自己国家习惯了红灯停绿灯行的小哥,照样可以分分钟加入别国闯红灯的大军;而一个经常在自己的土地上随便吐痰的大妈,绝对不舍得在别人的地盘为了吐口痰而付出五十美元罚款的代价。
我相信,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是超强的,价值观的转变也是如此。
如果有些东西,所有的文明国家都在推崇,独独你反对,这是你的问题,还是别人的问题?相反,一个被所有人摒弃的人,与他做朋友绝对是一场冒险和考验。
顺时代潮流而动,就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反之,衰落是必然的结果。
回顾往昔,华人进入美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已达四百万人口,是移民中最大的一个族群,却为什么存在感依然很弱,始终在这个国家的边缘徘徊?
说到底还是价值观的问题。
仔细看看,各种选举活动中,华人漠不关心、身影寥寥;而在领救济的人群中,放眼望去都是黄皮肤黑头发——也许你就能明白了:他们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这片土地的主人,而只是一个可以领牛奶面包沾点小便宜的地方而已。
是该做出Change的时候了!
a
同感
- [263] (2019-08-31 21:20:53)
|
a
什么叫融入?老外去中国能融入吗?
- [240] (2019-08-31 23:50:28)
|
a
中国人最爱挑中国刺
- [405] (2019-09-01 01:40:52)
|
a
奴性使然
- [263] (2019-09-01 08:21:48)
(无内容)
|
a
好文!
- [202] (2019-09-01 14:47:33)
|
a
自私过度确实要改
- [199] (2019-09-02 09:59:06)
|